罗红波: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国际交流专委会专家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我经常参与地方规划的设计。中央制定出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后,很多地方干部为防止出问题,会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以口号演绎口号、以规划演绎规划。有时,国家给出的只是一个宏观思路,比如风能、太阳能发电,结果大家一拥而上,导致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再比如小城镇开发,大家又一窝而上,盖的房子“千城一面”,把当地原本美好的传统、风格、元素全都抹掉了——这些都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地方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今年5月,我去了一趟贵州毕节试验区。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曾到毕节考察,发现这里非常贫困。如何发展?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思路。当时,我国东部在大力建设开发区、试验区。胡锦涛指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为此,他提出“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改革试验。这就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的由来。到今天,毕节试验区已经成立27年。国家27年的关注、投入和打造,使毕节市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距离使这个地区真正摆脱贫困、经济落后面貌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毕节试验区,国家以开发扶贫为主,有专家顾问组近30年坚守在这里为它提供指导。然而没有哪个地区只靠“输血”就能够发展起来的,要想帮助它,必须要激发它自己的“造血”功能。只有激发起当地民众的积极性,刺激它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地区才有可能变好。我此次受邀前去讲座,以“国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为主讲题目,就是希望当地的民众——特别是干部,能够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所提高。没有正确的意识,一切都谈不上。所以我觉得,要想帮助西部城市发展,首先要在意识上为它们提供帮助,比如因地制宜地帮它们设计发展思路。
在国家扶助、专家帮助下,毕节市发展迅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相对来讲,城市发展较快,毕节市的道路、城市秩序可能比贵阳还要好;小城镇、农村地区的道路则明显要差很多。我也曾去我国东部考察过,城乡差别过大的情况在东部所见不多。西部城市制定发展规划时应该注意,不能只为中心城区锦上添花,也要为郊区和农村地区雪中送炭,要兼顾城乡发展的均衡。同时,西部城市(包括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要吸取东部的一些教训,树立“建设紧凑型、精致型城市”的观念,强调“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和农田,使城市形态形成均衡的、多中心的、分散化集中的模式。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也应该同步进行。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行为统一体。现在,经济发展过快而忽略了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问题,除了城乡差别问题,还有城乡劳动力待遇不平等问题、社保问题等——虽然目前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不能放松、仍要继续,因为这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文化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点,忽略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就会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城市丧失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制定发展规划要兼顾区域发展的均衡、经济发展的平稳。很多人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我反而觉得,经济会逐渐走入一种“常规状态”。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高速发展后,都有一个缓冲期,任何事情也都有一个缓冲期,这个缓冲期应当是一种可持续的常规状态。在历史长河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也不应一味追求两位数增长,这样不会长久。长远地看,当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再强一些后,经济会进入平稳的常规状态,这是发展规律,也是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