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村建设专委会筹备会暨第十五届城市化茶话活动在京举行
时间:2015-04-21 20:44:2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武凤珠 

e985a1a89443d696e9a70db87481f5f9.jpg

主  办: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承  办:永一格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时  间:2015年3月31日
地  点:798艺术区

嘉  宾: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牛见春:芬芳文化研究院院长

鲍 克: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

蔡义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城市化杂志社社长

吕志道:永一格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总裁、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总指挥

何 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李松睿: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新公益部部长、北京清润山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3月31日,乡村建设专委会筹备会暨第十五届城市化茶话活动在京举行。人员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永一格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总裁、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总指挥吕志道,芬芳文化研究院院长牛见春,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英洪,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村镇处处长郭子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新公益部部长、北京清润山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松睿。会议酝酿推选了乡村建设专委会组成,讨论制定了乡村建设专委会议事规则与人员分工,确定了乡村建设专委会近期及任期内主要工作,嘉宾还结合自身专业及工作特点,针对当前乡村建设的热点话题展开交流互动。

  党国英:乡村建设专委会要发挥智库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我特别希望在中国做一件类似美国“总统山”大型山雕的事。美国那里原本只是一座山,后来发展成一个小镇,世界瞩目。中国现在没有这样大型的山雕,我希望利用委员会的力量把它做成。这将是一件宏大的世纪工程。做这件事,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并有好的构思。乡村建设委员会要有“智库”的功能。“智库”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政府提建议,二是给乡村建设相关的商界提建议,但对商界要有偿服务,有偿服务不就搞活了吗?有可能的话,还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依附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可以叫做“乡村建设”或“者乡村文化建设”基金会,这样才可持续。

  我认为,城市化委员会能做大,就说明市场有需求。各个专业委员会一定要抓住社会各界的需求,满足了需求就能发展。但我们不能自己凭空创造需求,而要确实摸准需求。乡村建设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该怎么满足?满足这些需求我们要做些什么工作?这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

  吕志道:希望为中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永一格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总裁、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总指挥

  我生于农村,在农村长大,读书在深圳,发展在北京,多年来一直对乡村文化、乡村建设,包括整个的农村发展都很有兴趣。我认为我们未来还是要回归到乡村,回归到大自然。现在我们的城镇化在大发展,而乡村才刚刚觉醒,有很多很美、很有历史的乡镇、村镇的自然环境等条件都非常好,我希望能够出一点力量,使局部某个地方的未来出现一些微小的改变。

  我正在建设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我们是总包商。这一次米兰世博会的大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中国馆的主题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总体来说,这一期世博会是以农业、农村、农民和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我希望在中国馆中能够展现需要发展、需要保护的农村。实际上,根本还是要让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否则再好的环境也没有用。

  我想,乡村建设专委会的工作还是要先务虚再务实。一开始的目标方向不太可能做得非常精细,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对接、交流、发展后,或许就能以小见大地找到方向——一件小事可能会映射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随着城市化委员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更优秀、更想发展农村事业的朋友聚集到这里,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保护和环境保护做一点事情。我们现在只是刚开始,应该以好的方面——比如“三农”、环保、食品安全等方向——为目的,最好能抓住今年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来做工作。

  牛见春:乡村建设专委会要为乡村需求提供支持

  芬芳文化研究院院长

  我前些年主要从事乡村文化工作,现在转向对中国社区转型、乡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关系方面的研究。十几年来做的工作都是微观的、研究性质的,所以也希望组织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性强一些。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杂乱的言论和伪问题太多。比如,农村的破败问题,其实农村没有破败,是农业社会在破败,因为农业社会是旧时代的形态,它在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公有制的背景下,农民权利问题、秩序规范问题很多。农业社会必然要瓦解,这是正常的。

  再比如,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搞不清。实际上,公共的社会性工作怎么做?乡村的城镇化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城镇化?从村庄到社区是怎样一种转型方式?政府和民间各自承担什么责任?这是公共问题。私人问题是诸如“乡愁”之类,个人的“乡愁”不是社会问题。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知道公共问题应该关心什么。现在媒体充斥着关于乡村的个人问题的报道,而公共问题很少谈论。我的想法是,乡村建设专委会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实际的研究工作,不要掉进无端的争吵中。

  对于党老师刚才讲到的需求问题,其实在今天乡村建设领域里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很混乱。混乱在哪儿呢?基本上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专职的不专业,比如许多社会公益组织的工作是专职性质,但是对于社会问题、公共治理问题、乡村建设问题等缺乏专业性质的研究;二是专业的不专职,缺乏与专职工作者的交流互动;第三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就是不专业不专职。比如现在乡村和城市中有大量的自组织,自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既不专职也不专业,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公共事务、什么叫私人权利,两者的边界在哪里。这些方面的需求是非常普遍的,作为一个专业委员会,要考虑从哪个角度能提供这种支持。

  李松睿:让更多的城市人融入乡村

  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新公益部部长、北京清润山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家在城市,我是从城市走到乡村的。2008年全国食品安全大规模出现问题,我决定自己去种东西吃,于是来到内蒙古的第三大内陆湖“岱海”种葡萄,至今坚持了6年。闲暇时我常去村落里走,最开始感觉古旧村落是荒败没落、被人遗忘的地方,同时它也带给我美感的冲击。生活一段时间,接触到当地的老百姓后,我比原来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并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围绕“岱海”做了一个计划,叫“再生村落计划”,目的就是让这些村容村貌比较好、有一些文化的地方重获新生,让城市人融入乡村。

  带着“再生村落计划”,我进入“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成立了“新公益部”。之所以叫“新公益部”,就是说公益不能按照传统的做法去做,而应该采用创新的方式。乡村有很好的农产品、环境、空气和食物,但是与城市的消费者距离太远,设计和创意资源欠缺。如何让乡村的美好进入我们的视野,被大家认可?我觉得要加强设计和市场营销,在工艺上要有创新,因为乡村有很多创新的空间。

  “再生村落计划”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比如生态、农业、人居环境、民俗文化等,目前我们从建筑开始。大家都知道,老百姓抛弃土坯房子,这是社会必然,但是这种房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以夯土建筑为出发点,设计了“一起盖土房”的活动,通过夯土建筑把城市人带到乡村。现在“岱海”旧村庄的遗址还是比较多的,我希望通过乡村建设专委会的平台对这样一些地区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

  何崴:乡村建设要兼顾多个层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书。我的学术背景比较复杂,本科是建筑学方向,硕士专业是城市规划,博士属于艺术设计学,相当于跨了三个领域。这些年我一边教书,一边作一些艺术创作,也做了一些研究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我一直对中国的乡村问题有兴趣,所以近年来也从事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大家知道,艺术院校有一个传统,我们叫“下乡”,就是带着学生到乡间去采风,另外就是,采风的成果要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向公众做推广。近年来,我们一直关注以福建土楼为例的乡土建筑和文化研究,也在国内外做了5—6次展览。

  2013年,我们参与了一个关于乡村的公益建设项目。在大别山的一个小村落里,我们把文革时期的一个仓库改成有展示功能的小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和餐厅。这是一个通过设计来帮助弱势群体的案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个项目的社会反响特别好,还拿到了WA中国建筑奖。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美丽乡村”,我们也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因此和李松睿老师相识。现在我们正在筹备一个岱海的“村庄再生”计划,地点在内蒙“岱海”的一个村子。村庄非常美丽宁静,我们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

  我是做设计工作的,工作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在农村建设问题上,我觉得农村问题不是单纯的形态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产业的重塑——重新让农民找到经济的来源;村庄形态的保护——尤其是很多传统村落形态的保护;以及文化的传承等,这些都是一体的。我认为,形态的重塑绝对不是农村工作的开始,更不是农村工作的结束。所以,如果乡村建设专委会的工作能兼顾到农村的建筑、产业、文化、生态等不同层面,就很理想了。

  鲍克:“小是美的”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

  我自己做城市建设的感受,包括开发区工作的实际体验,深感中国30年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园区载体城市化的“核”。从80年代十几个国家级开发区承接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转移,到90年代的高新区内资创业潮,2000年朱基后期,成千上万次复制扩散,城市化加速了。各类园区提供了就业,提供了税收,有了工厂也就有了社区,连片之后就变成了城市。与之相伴,周边乡村消失了。分税制和增值税改革,也客观上加速了城市化硬件扩张,园区是城市现象,土地财政逼迫地方加速生产载体。可以说,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问题是捆在一块儿的。这个过程还远没有结束。我们在园区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国家、省、市、县都有级别不同的园区,城市化的“核”太多了,总量上稀释了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做主体了。载体过剩,主体稀缺。

  与之相反的是,乡村重建刚开始。人们怀念经典乡村田园。现代意义的城市仅仅是历史瞬间现象,城市生活成为主流实在违反人性。几十亿年的地球,两百年内在资本框架之下形成了城市群,承载了人类的大多数。城市作为资本的工具,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中国的城市化也大同小异,自近代始,加速于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城市化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五十几,很快将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高。恐怕最后乡村人口会只剩下一亿人,甚至几千万人而已。

  在这样的框架下考虑乡村建设,相当于站在城市的角度看乡村。三农问题,包括乡村建设,就是所谓的大农业、大旅游、新农村,还是在传统资本体系之内,其逻辑是要效率、要投入产出、要机械化、要技术、要脱贫……形形色色的农庄、农园、休闲、旅游、养老等所谓的乡村建设新业态,还是在公路、超市、物流,以及资本劳动土地等经济学语境中的。科学理性主导地球300年,在城市化的现代性背景下,世界各国重构了乡村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及其政策仍然在这个框架之中。

  一个全新时代的诞生了——人类几百万年经历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因为技术革命而接近终结。80年前,凯恩斯与哈耶克辩论时曾经预言:“百年之内,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可能不再为生存物资奋斗,少数人工作可以满足全社会消费需求,伦理和政治结构因此而丧失价值基础,我对此深感恐惧!”这个时代其实已经来了,几个手机公司可以供应世界,几大钢城已经产能过剩,绿色革命消灭了绝大多数的农民。技术进步很快,10%的人工作,可以养活几个地球的人口。在传统主流伦理下,我们过度消费、生产,残酷竞争,频繁废弃。即使如此,城市生产体系也不能满足富余的劳动力价值型安置,高就业比例的服务业,包括新型的慈善、NGO、小剧场、宅男女,旅行族……这些成了新的服务业“就业”领域,提供人们生存的价值感,并快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为尴尬的主流伦理生存下去提供避难所。奢侈、高档、浪费逐渐丧失评价地位,新的稀缺“产品”成了评价、认可和意义。

  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但是中国很幸运,因为城市化比欧美晚一百年。今天,我们可以提供给农业乡村一个机会,乡村也给人类一个再生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现代的也不是资本的,而是技术革命提供的,是后现代的。未来的社会价值:慢是雅德、自然高尚、“小是美的”!乡村优势会凸现出来。同时“小是可持续的”,“古典东方乡村慧”与“现代科学城市能”平起平坐的历史机会降临了。

  机缘巧合,天赐了柔软的工具——“移动互联”。它消灭了交易成本的空间概念,可能砸碎过去所有的资本体系安排。人类也会因此找到生活全新价值。这种柔性,让世界很扁、很平、很快,同时能让政治很圆、空间变近、时间极短。所以我建议,乡村建设专委会和“智慧社区”结合,“智慧社区”与乡村的广大区域是天赐良缘。基站将远超水电能源,成为更为必须的基础设施。结合会产生多样性,随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模式。我们不见得一定要推广,推广是规模化的旧理念。

  乡村建设应该是有机的。“小是美的”,丰富多彩是一个自然性。

  蔡义鸿:各个专委会之间要形成良动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城市化杂志社社长

  首先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筹备会。这次筹备会规模很小,但是规格很高,因为我们关心的是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的乡建是最难的,也是最有魅力的。今天的会议有一个历史使命,就是通过这次筹备会,组建城市化委员会乡村建设专委会。参与其中的人员,大家的工作共同围绕乡村建设进行,人才有交叉,工作各有特点。我期待通过大家的互动交流,做点接地气的事,举办与中国乡村建设有关的论坛。

  对于当下的中国,城市要怎样建得更像城市,农村要怎样建得更像农村,这可能是我们城市化委员会这个民间组织,或者说作为“智库”的一个使命吧。鲍克老师讲到,“网络化”使农村可能实现“小而美”,我也曾经梦想过。对于我们城市化委员会平台的建设来讲,怎样实现“智慧社区专委会”、“社会建设专委会”、“国际交流专委会”等与“乡村建设专委会”的良动?我觉得鲍老师讲的“扁平化”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通过网络实现各个专委会之间的良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