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更好地助力大浪青年成长?11月22日下午,在青年梦中心交换空间一次针对大浪青年工作的研讨会就此听取各方意见。
好人好事TFC总干事、好青年IKDO理事长范志明首先向大家汇报了2014年青年梦中心公益联盟和大浪大学堂两大板块的工作。他表示,一年来,公益联盟和大浪大学堂不仅仅培育人才,也承担着向社会贡献人才的责任,进入2014年,我们已经进入青年平台、公共空间与外部资源重新磨合的阶段。
深圳大浪办事处潘芸书记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她向大浪之友们就今年“青工第三个8小时”工作提出了几点困惑: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的资源如何在大浪落地存在一定困难,开发的项目平台比较单一,技能提升、职业规划和人格成长的部分工作较少;宣传力度有限,青工对青年梦中心的知晓度不够。她希望能抛出这些问题,集思广益,引发讨论,共同商讨调整策略。
好青年KIDO理事明亮:我们首先要思考,青工需要怎样的交流和互动。从开发研究院的角度出发,我们做的研究和青工的关系毕竟比较远,青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缺少一个设计者和连接者的角色。
西利设计有限公司张西利:我一直在观察青年梦中心的工作,确实感觉宣传力度不够,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数据统计工作没做好。同时,我觉得青工并非全是技术需求(技术培训),而是心理、文化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驻深圳记者刘芳:对青年而言,当下最大的利益点是他们对自身人生规划的希望。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组织)目前还处于萌芽或发育阶段,力量相对较小,很多问题的解决途径还在探索中,需要时间。
益加益学院郭晓冰:我们学院有很多商业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给青工朋友授课,在青工职业生涯规划和远程辅导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项目鼓励青工自己上讲台讲课,充分发挥青工的主体性。我们做的“日行一善”项目也希望能落户大浪。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学专家李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帮助青工梳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青工首先要成为一个心态健康的人,而不是一个问题青年。龙华地区聚集了这么多青年人,应该有一所社区大学,更系统更全面地关注“人”的发展。
大浪大学堂公益导师梅其兴:大浪大学堂一年来开展的课程不少,但辐射能力较弱,主要是宣传和课程设计存在欠缺,我们可以试着以此将活动服务到社区、企业。
港铁公司刘满娇:让青工实现梦想很重要,在梦中心通过职业改善作为改变命运的桥梁,同时需要政府扩大支持力度。
小鸭嘎嘎基金会冯晓:公益项目不一定以活动的形式来体现,我们开展工作,需关注青工的自身权利、社会融入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在推动公益生活化。
麦田基金会深圳区负责人邓名皓:麦田也是在服务青工,我们的策略是把被服务者变成服务者。麦田有90%以上的志愿者都是打工者,我们组织这些志愿者参与各类支教活动,我们还会给志愿者提供各类培训,让他们学习到很多在工厂学习不到的课程。
好青年KIDO理事张媛媛在外出差未能到场,通过同事转达了她的建议:青工想要什么样的改变?能给他们什么促成这种改变?或许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基于这两点,一方面从青工自身需求出发,为其提供有可能展现成就的平台,促进个人内心的丰满,促进青工与社会的联结,提供打破阶层的交流机会,鼓励青工对劳动产生新的认知(当然,这也是全社会需要去关注的),提供新形态的劳动。另一方面,从项目设计的角度,可以创投青工参与的公益项目,成为除了工作、消费之外的与社会联结的机会,让青工从这种联结中找到一种成就的丰满,同时获得能力的发展甚至社会关系的丰满,更能发展青工文化。这样的公益项目的创投需能够有明确的成果,且成果可以被体验到,能够令青工真切的被感动,符合青工们的生活方式,能够对青工生活的社区产生有影响,且这种影响能够被感知,并被感恩。
大浪青年李朋:我通过参加一些青年梦中心的活动,渐渐走出工厂,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但是,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是很封闭的,他们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接触社会,他们就觉得自己是打工的,看不到未来,没必要学习。我希望各位老师能一起来想办法,让更多的青工能够走出来。
好青年KIDO工作人员天福:在大浪有一群像李朋一样对自身命运有想法有挣扎的青年,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有可能就会误入歧途,前不久“打工诗人”许立志跳楼自杀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大浪党工委书记何家鸿:大浪社会建设能取得一些成就,首功是大浪之友。通过讨论梳理大浪之友的工作,我觉得可以分三点。第一,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找准了青工这个切入点,并为他们搭建了一些平台和空间作为载体。第二,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聚合了青年力量,促进社会融合,完善社会治理。第三,我们还能做什么:突出青年的主体地位,保障青工权利,着眼于培养青年领袖,组建青年社团,政府提供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融合好企业和青工的关系。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陆静妍:日后,我们可以为青工朋友提供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帮助青工建立虚拟学习、交友空间,以及远程教育。
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顺着何书记的发言,我想做一个类似的归纳。首先,关于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做在大浪一个做了针对青工的社会实验,我们没有像传统的切洋葱式的购买服务那样完成指标就了事,而是勇敢地有担当地开展了扎实的社会服务。第二,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触碰到了城市化背景下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青工问题本质上是农村问题的延伸。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大批青年从农村涌入城市,如何保障青工的公民权问题,如何从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第三,我们还能做什么:青年工人在产业革命中扮演着先锋作用。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是一如既往地采用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思维,还是还主体性于青年,我想我们在讨论中已久有了答案。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引导青工们形成独立的成熟的价值观,成为青工成长方向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