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环球时报社评:追求公平应推动而非干扰扶贫
时间:2011-12-01 09:21:19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提高了贫困人口认定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一下子达到了1.28亿。要实现所有人2020年不愁吃穿,教育、医疗、住房都有保障,不是容易的事。中国实际上是在向贫困现象宣战。

  贫困是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无法根除的痼疾。即使美国也有大量流浪汉,1/7的人生活在美国的贫困线之下。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努力对消除贫困至关重要,但国家对解决贫困问题又是包办不了的。打个比喻,它相当于反贫困战争的“空中支援”。贫困人口的自身努力,永远是战胜贫困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地面进攻”。

  美国人类学家阿瑟·刘易斯早在1959年就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它特指贫困人口对其处境的宿命感,以及对走出困境的文化惰性。破解贫困文化,是中国加强物质扶贫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的。甚至,精神扶贫也许应当走在前头。

  试想三十几年前,中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贫困户”。我们从发达国家得到一些援助,但真正帮这个国家走向脱贫的,是改革开放的观念转换。在此之前我们安贫乐道,津津有味地过着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的生活。但转眼之间我们就变了,成了全世界最拼命工作、也最会挣钱的人群之一。

  其实今天中国的贫困人群,有一些是特殊原因所致,也有一些是当年中国的缩影。致贫的主客观原因复杂地缠在一起,社会要做的是帮他们把这些死扣一一解开,并激励他们铲除之。

  中国的反贫困运动,与中国社会追求公平的思潮形成了对流。如果这两股力量契合得好,就会加快贫困人口在观念和文化上向富裕人口的追赶,社会就有可能围绕这个目标使力。如果二者“对流偏了”,就会导致社会在计算扶贫物资多少才算“公平”时争论不休,扶贫就会成为国家为求社会稳定而息事宁人的手段。

  中国社会舆论已经复杂化,“公平”越来越不仅仅是社会大多数人的正当愿望,而且渐渐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政治口号。政治口号的特点都是不仅追求实质的落实,而且要求形式上的一致和正确。它对真正实现公平形成推动和干扰,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的反贫困运动一定要让接受救助的人群(除了老弱病残)变得越来越勤奋,越来越有志向,而不是相反,使他们对救助越来越依赖,认为不做自我改变的人生也完全可以过得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国家对改变个人命运承担责任的呼声,在中国舆论中近年来不断加强。一些非贫困的、但收入不高的人面临致富困难时,同样有社会帮助和个人努力两个杠杆。如果他们的个人努力更有成效,产生的激励会延伸到贫困人口。如果他们对社会提供帮助的要求不断增多,同样也会向下传递。

  所以说,反贫困运动成功与否,有赖于整个社会鼓励奋斗的大氛围会给它提供多少支撑。有人提出,今天中国社会谈论“勤劳致富”比改革开放初期少多了。这个提示值得思考。

  中国有13亿人,越来越多的好运气在这个国家上演,但它们轮到我们头上的几率太小了,我们大多数人还得靠自己。其实很多中国人也真是这么想的。中国今后要做的是,让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不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