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面临着30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传统经验都不管用了。
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城市化的主旋律似乎是增长,除北上广深外,一些调研报告和新闻报道把成都、杭州、重庆、武汉等15座二线城市晋级成“新一线城市”;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有些城市正在收缩,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已经连成了带状。扩张与收缩并存,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
当我们把飞涨的房价、节假日拥挤的景区、公共系统不堪重负的“大城市病”等等,归罪于中国人太多时。经济学家马光远却对人口增长的下降趋势忧心仲仲:2017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在全面两孩子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了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
部分专家甚至推测,到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关于“中国人口形势雪崩”的网文,今年1月一度成为热搜。这些观点是否浮夸,尚有待论证和实践检验。但在当前中国城镇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如果人口生育率持续过低,的确可能导致人口红利提前终结,并带来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2017年初武汉打响“抢人第一枪”,目标是留住150多万在校大学生,避免他们毕业后“孔雀东南飞”,并通过打“校友亲情牌”向海内外广纳英才。很快各地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开启“抢人模式”:天津有“海河英才”计划,海南有“百万人才进海南”新政,西安放宽投靠直系亲属限制,石家庄、长春、郑州、合肥、长沙等多地还发布了购房补贴政策。这一轮人才“军备竞赛”中,降低落户门槛成为各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普遍特点。
“抢人新政”促进一些城市常住人口大幅增长,例如杭州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了28万,几乎等于2011-2015年的总和;西安仅2018年3个多月增加30万人,而天津更戏剧性,一天有30万人竞相落户……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认为,过去中国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取得了成功。近些年拉动效果减弱,中国在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一线城市控制人口,给二线城市带来经济增长新契机,二线城市希望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和投入,形成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动力。
人口向少数城市流入,对中国城市体系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已经凸显。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相关研究显示:当较大比例的人口居住在龙头城市时,这里的房地产价格会更高。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认为:各地人才政策吸引人才过来之后,短时间迅速增加了购房的需求,供需紧张带来房地产市场的上涨预期。
于是,近一年来,抢房潮与“人才战争”相叠加。各种捂盘惜售、半夜开盘、排号费、茶水费、捆绑销售、7万人抢1千套房等新闻频繁见诸媒体。
在限价导致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供严重小于求的局面下,新房成为市场饥渴的稀缺商品。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长沙、成都、武汉、西安、厦门等十余重点城市都开始实施公证摇号,有些城市摇号中签率堪比买彩票和打新股。
火爆的楼市迫使调控不断升级加码。今年四五月间,住建部连续约谈了十余个城市,意在防止房价继续上涨带来更大的压力。据统计,2018年1-6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次数多达192次,比2017年1-6月增加65%。其中5月单月的调控次数,更是刷新了历史纪录。
针对房价陷入“越调控越上涨”的怪圈,有人将此归罪于“抢人”新政。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5城以引进人才给住房市场限购开天窗。
也有人认为乱象源于供求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渔利者们在“坐庄设局”,人为地制造购房焦虑,引发“羊群效应”、从众心理。针对近期房地产市场乱象,为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6月29日,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出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将于7月份持续至12月底,在三十城专项行动打击炒房和“黑中介”。
每每谈及经济现象和相关政策,常见的说法是“本轮XXXX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句话用在眼下的房地产市场,再贴切不过。
《城市化》记者采访十余位房地产、金融、人才智库的权威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本轮抢房热,表面上源自城市抢人大战,其深层次原因还包括当前的城市收缩焦虑与新一线城市扩张、棚改和三四线楼市去库存压力、货币与汇率政策、行为金融学和水晕效应等等各种复杂因素。本期封面报道试图从上述角度剖析中国楼市的“斯芬克斯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