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顾问李迪华最近很“火”:他在网络平台发表的演讲《“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被刷屏,引发人们强烈共鸣。他在整场演讲中用了咆哮一样的风格,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强调、再强调。“我一直在讲爱默生的一句话:你的善良必须有一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李教授将问题直指如今的市政建设中屡见不鲜的违背常识之处:一个自行车把手出现在人行道护栏上,孕妇行走时包挂在上面绊了一下;新修好的大学食堂楼梯旁砌了个高台缺少一个护栏,学生拥挤时会十分危险……他控诉改造得很窄的人行道、蛰伏在十字路口的报刊亭、横亘在路中间的锋利铁丝……
李教授说:没发生恶性事件时,会有人觉得事情小,做这些有点吹毛求疵。而出了事就是百分之百。我路过一个路口,很多自行车停在路边锁在护栏上。一个孕妇走过去,背包挂在车把上,她绊了一下。幸亏她动作敏捷、没有摔倒。我打电话给城管,城管推了,我又打电话给市民热线,得到了反馈。”所有人都说,这事不大。这个孕妇也说不是第一次,习惯了。我做的事情是防患于未然,难道真的要等一个孕妇摔倒,伤及肚子里的孩子,社会才重视这个问题吗?”
许多人平时也会注意到这些不宜人的设计,但可能抱怨两句就选择了不作为和忍耐。最近广州大雨有人因触电身亡,就是因市政小事引发的人命大事。李迪华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要有行动,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一个电话如果不管用,一千个、一万个电话还不管用吗?
李迪华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已满20年。每个学期,他带着学生租上轮椅、婴儿车,走到大街小巷去体验,体验城市里平时感受不到的细节,总结出四个字:寸步难行。他说:对于城市设计来说,让人生活在一个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中,这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最高要求。但现实中很多设计是缺位的,或者是特别简单粗糙。城市环境质量代表了政府服务水平或服务品质,绝非小事。
他认为:中国人不善于反馈。这一次没受到伤害的人,或许觉得这条路天天走,又不是天天下雨,而且就算下雨绕开走就行了。要知道如果涉及城市公共环境方面的生命侵害,政府、社区、物业,所有提供服务的单位都要负责。在法律上也有明确的民事责任界定,比如《人身权利侵害保护法》,如果有人往下扔东西砸到人来源不明,全楼都要负责,除非能提供不在场证明。
多家媒体进一步采访了李迪华,并发表评论认为:李迪华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到,什么才是合格的城市设计,什么才是美好的城市生活。李迪华的演讲是一堂有益的启蒙课,他尽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义务,也尽到了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如何把我们的城市从“与人为敌”改造成“与人为友”?这个问题可以被称为“李迪华之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千千万万个李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