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转变为全国百强县中西部第一的工业强县,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产业集群化实现了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坚持产业的集群发展是长沙县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引进上如何取舍,在产业链发展上如何引导,长沙县的做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引子
改革开放之前,长沙县并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湖南省的工业重心一直都在湘潭和株洲,长沙县作为武塘人民公社所在地,长久以来都被作为湖南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代表。2012年,干杉镇百祥村,这个占地9100多亩,人口3108人的小村子依然过着一边去附近企业打工,一边在家种地的安逸生活。2013年5月,湖南史上最大的实业投资项目,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8个工厂,洽谈了不到10个月就敲定落户在此。2015年5月25日,首辆新朗逸轿车正式下线,除了发动机和底板,几乎一辆车所有部件都在这个工厂生产、组装。
上海大众为何将“大绣球”抛给长沙县? 其实长沙县对汽车产业也并不陌生。长沙县的汽车产业一路走来,从农用车到汽车零配件、再到整车生产,从未中断。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蓬勃发展时期,长沙县果园汽车改装厂就生产出湖南第一台“桔洲”牌农用汽车,长沙县农用车产销量曾经占据全国农用车市场的1/3。榔梨的车身、暮云的内饰件、干杉的车桥、江背的车架、黄花的板簧等汽车零配件在全国颇有名气,4个乡镇上规模的汽车配套生产企业有42家,年生产能力超过50亿元。20世纪90年代北汽福田、梅花客车相继投产,2000年后长丰猎豹、陕汽环通、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博世科技、众泰汽车、住友轮胎等国内外企业相继选择落户长沙县。大众到来之前,已经有近200家汽车相关制造企业在长沙县聚集和发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是长沙县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写照。
一、背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近三十年来我国产业发展是第四次世界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目前的转移浪潮正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深入。中西部地区作为转入地,产业选择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吸引企业进入主要依靠的是土地资源、人力成本低。由于产业发展不是内部自下而上逐步升级而成,更多依赖于外部产业的进入,所以产业基础不稳,政府对经济可持续的控制能力略显不足,往往形成工业增长依赖单一产业,产业发展依赖单一企业的局面。很多由珠三角转移到内陆地区的企业,由于缺乏配套产业链和优质的营商环境,纷纷又将重心转移回沿海。单纯依靠优惠政策、人口红利、廉价土地已难以为继,如何借助产业梯次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将外来企业与本地优势相结合,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困扰主政者发展经济的重要难题。
集群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及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产业转移浪潮中,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2015年工信部还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历程:长沙县产业集群发展回顾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它与经济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制度、文化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条件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长沙县从起步时期就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尊重产业多样性和产业转移升级阶段特点,突出全产业链发展,从乡镇发展入手,以园区和龙头企业为引领,注重创新和服务环境营造,以完善产业生态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以“飞鸟型”经济结构起步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是长沙县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早期村村点火的模式使各种现代生产资源要素借助市场的力量向长沙县集中,后期的几个主导产业也是在早期的产业基础培育中初现端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沙县以乡镇企业、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两翼,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近郊“飞鸟型”经济结构模式。1989年,长沙县迈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行列。1993年至1997年,在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偏紧的困难条件下,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调整力度,形成机械、建筑、轻纺、食品、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成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之首。2002年,在整个县域经济的份额中,乡镇企业仍占据“半壁江山”。
2.强化园区发展,龙头引领
强化园区发展是长沙县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园区发展促进了长沙县经济由内向内生型向外向开放型转变,加速了行业龙头和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的集聚,扩大了产业规模,保护了生态环境资源,为产业集群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长沙县委、县政府按照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精神,举全县之力在107国道和319国道交会处的星沙镇,规划14平方公里,设立星沙科工贸开发区,1994年星沙科工贸开发区升级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同年梁稳根带领他的创业伙伴落户到这里,开始三一公司工程机械的征途。
1997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星沙工业高科技园,同年,长沙经开区迎来了首家世界500强企业——韩国LG公司的入驻。随后,远大空调、北汽福田、光南摩托、山河智能等企业陆续落户园区。至1999年年底,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完成税收1.8亿元,园区经济规模迈上了新台阶。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全县工业形成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近70%,农民新增收入的70%来自工业经济,长沙县由此跻身“工业强县”。
3.以全产业链模式,建立产业集群
通过全产业链的构建、优化,加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长沙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式。
2008年,长沙县提出“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目标,依托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建立中国工程机械核心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完善工程机械的零部件、整机、销售与服务的产业链,连续多年举办“中国(长沙)工程机械配套件博览会”,邀请主机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深度融合、无缝对接。2013年建设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全,集工程机械研发、展示、交易、物流于一体的一站式全产业链平台。
以上海大众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更为明显。上海大众投产后将贡献每年1500亿元的生产总值,相当于再造一个长沙经开区。大众38家核心配套供应商企业,已经有31家落户在长沙经开区范围内。在提高制造能力之外,长沙县又将目光聚焦在汽车后市场这一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上。面向新常态下的汽车后市场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特点,将榔梨、干杉作为中心,培育以汽车金融、汽车IT、汽车文化等为主的千亿级的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同时,立足于培育汽车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入手,率先建设电动车充电桩、高额补贴电动汽车销售,为进一步迎接汽车产业发展新方向做好准备。
4.突出招才引智,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两翼齐飞,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区域经济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远,靠模仿、“山寨”永远成不了气候。长沙县正在产业集群培育中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着力推动县域科技进步。
2014年长沙县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9%,在十强县市中遥遥领先,远高于国家“十二五”2.2%的发展目标,大幅度超过2014年湖南省2.09%和长沙市2.19%的发展水平,接近同期深圳4.1%的投入水平。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多次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知识产权成果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同时,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实施意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率和转化率。目前,园区拥有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4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园区专利拥有量和专利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为广揽天下英才,支持创新创业,长沙经开区制定了《招才引智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3年时间内投入2亿元资金,为入区人才提供包括50万—500万元不等的项目资金扶持、50万—150万元不等的银行贷款贴息、办公住宅租金补贴、购房补贴、交通工具支持、税收奖励等全方位政策支持。
开发区还在美国硅谷设立了“长沙经开区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将招才引智的触角延伸至海外。去年以来,先后接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0余批次,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较好的项目,达到了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项目、促进一个产业的初衷。
5.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
“在政策优势日益弱化的背景下,精简、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逐渐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原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京生介绍。
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近年来,长沙县发挥县、区联动优势,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确保重大项目招商、开建、投产。在上海大众长沙工厂项目招商洽谈过程中,“空中选地”模式成为“招商美谈”,这也是大众集团在中国投资史上第一次“空中考察”。德国大众专家组来长沙经开区考察项目拟落户地块时间非常紧张,要求中方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提供项目用地最全面的信息。长沙经开区另辟蹊径,紧急协调调度三一集团的直升机,邀请大众方面主要负责人飞上天从空中看地,并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德方对项目落地全部问题的解答和翻译工作。一向严苛的德国专家对开发区的高效创新服务能力赞誉有加。建设中,长沙县领导干部全力以赴,在短短3个月中,拆迁安置了1700多名群众,完成了2500亩场地平整,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多项“奇迹”,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德国投资商的高度评价。
长沙县和长沙经开区大力倡导“围墙法则”,即“围墙内的事情政府不干预,围墙外的事情企业不操心”。在全省首倡“宁静日制度”“首犯不罚制度”,除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环保检查、治安等部门以外,其他部门每月1—20日不得进入园区企业进行检查、收费,同时规定企业首次违规以教育为主,免予处罚,让企业感受到园区保姆式的周到服务。为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园区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成立了全程代办中心,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全程代办、限时办结、效能问责”。
简政放权是改进行政服务的主要内容。针对行政审批资料多、程序复杂、手续烦琐、耗时费力等影响投资环境的“痼疾”,长沙经开区主动对接上级简政放权的文件规定,提出“凡是上级明令取消或没有设定依据的,一律予以取消;凡是省、市内其他地市没有保留的,一律不予保留”,破除包括行政干预在内的各种隐性壁垒,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区工商分局从改革商事登记制度着手,进一步优化流程,出台了优化行政服务15条方便企业的具体举措,深受企业好评。
三、效果:三大集群交相辉映
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2.12亿元,工业总产值6870万元,财政收入1920万元。到2014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1100.6亿元、2128.2亿元、207.2亿元,分别增长了519倍、3097倍、1079倍。2015年,长沙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再进一步,从全国第九位晋升为第八位,连续八年居中西部第一。如今,长沙县已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个千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强力崛起。同时,上海大众、蓝思科技、克莱斯勒、中国通号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航轮装配了马力十足的引擎驱动。
2007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组成的工程机械集群市值超过1000亿元,尽管目前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回落,但产业集群优势依旧明显。恒天九五生产的水利机械产销两旺,依然保持了15%的增速。铁建重工的盾构机以优异的品质成功进入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工地,大显神威,逆势上扬,其增幅高达60%。
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轻卡、重卡、轿车、越野车、新能源汽车等完整的产品体系,全部整车达产后产能超100万辆。同时,先后引进了博世汽车、住友轮胎、卡斯马、广汽江森、日本电装、马瑞利等世界500强投资的配套企业,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均可实现属地配套。“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呼之欲出。
四、点评:产业集群发展应与三产联动
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作支撑
长沙县发展现代服务业迫在眉睫,应围绕产业集群,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2014年长沙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 : 71.3 : 22.0调整为6.5 : 71.1 : 22.4,三次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服务业规模相对偏小,GDP占比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是制约长沙县产业集群发展的短板。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很低;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都还处于初级水平。
2.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尊重、调动、发挥广大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和技术辅导,为广大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产业集群不仅要有搬迁来的主导产业和企业,更要营造良好的产业支持系统(各种配套企业、服务机构等)和产业外部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中小企业是产业支持系统和产业外部服务环境质量的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在本区域内的持久竞争力。这是未来若干年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着力打造的地方。
3.推动本土企业与外来集群的结合
外源型产业集群容易抑制内部产业体系完善。外源型产业集群往往形成一个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封闭网络体系,一般企业很难加入其价值链。大众汽车就是典型案例,现有配套产业均是其已有垂直生产网络结构在新区域内的复制和延伸。外源性企业如何与本土企业形成互动,长沙县原有的中小型汽车零配件企业如何融入新的生产网络中,这是长沙县下一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