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10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城市化委员会)赴广东省湛江市就湛江建设“脚印城市”展开调研,并举行“湛江建设‘脚印城市’的人文情怀座谈会”。城市化委员会主任金德钧表示,湛江建设“脚印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创新理念,希望湛江保持好组团式城市布局的优势,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入手,把产业布局与交通、人口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助力打造“脚印城市”。
金德钧一行先后到开发区中央商务区、赤坎金沙湾广场、城市规划馆、赤坎“三民路”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各街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情况;参观了广州湾商会会址、广州湾历史民俗馆等,了解湛江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和对老旧建筑物的保护。
调研组还对霞山法式风情街、特呈旅游码头和湛江海湾大桥、奥体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湛江市在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打造特色街区和湛江港湾的情况。
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主任李凤玲等专家认为,湛江市首次提出倡导低碳出行的“脚印城市”发展理念提法好、接地气、聚焦于民;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空间于民、给方便于民,充分体现出城市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大智慧的集中体现,应给予更多关注支持。
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对城市化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表示感谢。他说,建设“脚印城市”是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是打造生态海湾城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产业与城市双转型的现实需要。建设“脚印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还路于民,宗旨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行人优先、公交优先。他介绍说,湛江市经过半年的努力,已制定出台《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实施方案》,通过规范化标准设计,科学合理分配路权、建设生活化街道,打造紧凑型街区,构建连续绿道,完善慢行系统,加快打造公交都市,建设“脚印城市”。
在座谈会上,城市化委员会与广东省湛江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加强合作,共建“脚印城市”,努力把湛江打造成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李凤玲,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副市长梁志鹏、罗锡平等见证签约。
在签约仪式上,李凤玲表示,将利用城市化委员会的优势,把政府经验和专家智慧结合起来,提升“脚印城市”实施方案,加大宣传支持力度,使“脚印城市”建设不仅留下物质文明“脚印”,还留下精神文明“脚印”,使城市在发展中实现传承提升。
王中丙表示,湛江市将与城市化委员会展开务实合作,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推动“脚印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一是按照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建设“脚印城市”理念为指导,全面做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审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打造示范街区、示范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三是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市大力推广;四是大力宣传,形成社会共识。相信在各方支持下,湛江新型城镇化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据了解,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是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将以“公交优先”、“行人优先”、“活力街区”为重点,以建设智能高效的快速公交为主导,以行人优先的慢行系统(城市绿道)为切入点,到2020年,公共交通、自行车(电动车)及步行慢行系统为主的低碳出行分担率达到60%,实现公交城市、脚印城市、宜居城市的目标。
李凤玲:“脚印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核心价值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我到湛江时间不长,但是很关注湛江,今天看了一些材料、听了几位领导的介绍,感触良多。
首先,我想为湛江建设“脚印城市”叫好,“脚印城市”既不洋也不俗,它很实在,容易顾名思义进入老百姓心中。第二,我觉得“脚印城市”的建设行之有据。政府在从事这件事情前,研究标准、制定规划,甚至在微循环系统中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在所有过程中能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聚焦于民,让空间于百姓、行方便于百姓,这是整个想法的聚焦点。就政府工作来讲,要实现社会公正、公平,这是大前提。要想使百姓生活舒心、工作便捷、办事有效率、活得有尊严,这是不可缺的东西。我们过去经常讲“以人为本”,但实际上好多方面偏离了这个“本”。而湛江建设“脚印城市”,从眼下看到的成效和对发展前景的预期来看,我觉得恰恰体现了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核心价值。
另外,我认为“脚印城市”的建设也是接地气的,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说接地气?这跟中国特定的现实有关。我们的人口太多了,以欧洲几十万人口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准,湛江就是一个特大型城市了。老百姓生活条件好了、富裕了,大家可以买车,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人人有车、家家有车;即便家家有车,也不能都开车上路,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如果不从这个现实出发,城市建设就不接地气。所以,我觉得“脚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是一个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的必然。
政府在城市管理建设上,面临着多方面的矛盾:有很多问题是需要长远考虑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处理眼前的急难险重,分散精力;在争钱、争地、争空间、争时间等问题上,我们经常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局面——这是现在政府工作的现状。同时,政府的工作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以北京为例,当年为了发展经济,为了刺激汽车消费市场,鼓励老百姓买车,买车还有补贴;形成交通拥堵后,不仅限行、限号,还得摇号。
做政府工作要着眼于系统工程,兼顾方方面面。我们今天所有的支出和投资都着眼于未来、关注长远发展,这是对的,是必须坚持的。我觉得湛江市政府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建设“脚印城市”,这是值得称赞的。作为城市化委员会的一员,我认为委员会与湛江市政府签订这样一个合作协议是一件大好事。
对于“脚印城市”的理解,我认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上,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脚印”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脉络,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城市留下的脚印不多。我们有很多历史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城市,但是这些古老的城市中,百年、久远的建筑不多,所以,“脚印城市”建设要着眼于为后代留下物质文明的“脚印”和精神文明的“脚印”,这叫传承。一个城市只有不断地发展、传承,才能不断提升。无论物质传承还是精神传承,都是如此。
我很赞成“脚印城市”的提法,也代表城市化委员会表个态:我们会以极大的精力关注这件事、以极大的热情宣传和支持这件事,并利用委员会的资源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我希望这个“脚印”能够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它不仅仅是湛江的“脚印”,更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经过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的“脚印”!
王中丙:打造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样板城市
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今年1月12日,我率队赴京拜会城市化委员会,与金德钧主任就湛江城镇化以及双方战略合作等方面交换了意见。经过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在这里成功召开合作共建“脚印城市”工作座谈会,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携手把湛江打造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样板城市。可以说,这次座谈会既是一次交流谈心、分享经验的会议,更是一次增进友谊、拓展合作的会议。围绕建设“脚印城市”,刚才市公交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介绍了有关情况,各位专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李凤玲副主任作了很好的讲话,我完全赞同。结合大家的发言,现在,我谈谈个人的一些工作思考和心得体会。
一、还路于民:建设“脚印城市”的根本目的
简单来讲,“脚印城市”是适合公交出行、单车骑行和休闲步行的低碳出行城市,是湛江结合城市发展规律和实际,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推动城市转型的实践与探索。建设“脚印城市”的理念宗旨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行人优先、公交优先,总体目标是引导广大市民近途步行、短途骑行、中途公交出行、远途拼车出行,逐步提高以公共交通、自行车(电动车)及步行慢行系统为主的低碳出行分担率,力争2020年低碳出行分担率达到60%。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一)建设“脚印城市”是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二)建设“脚印城市”是打造生态海湾城市的必由之路。(三)建设“脚印城市”是推动产业与城市双转型的现实需要。
二、八大行动:建设“脚印城市”城市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市已制定出台《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实施方案》,通过规范化标准设计,科学合理分配路权,建设生活化街道,打造紧凑型街区,构建连续绿道,完善慢行系统,加快实现“公交都市”、“脚印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近期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即:(一)开展课题研究及技术标准的修订。
(二)编制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专项规划。(三)推行“公交优先”,建设公交都市。(四)完善街道功能,营造宜人慢行空间。(五)建立优化城市微循环系统。(六)打造活力示范街区。(七)整治开放城市临街退缩空间。(八)强化社区开放通达,让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通过步行基本能够实现,让建设“脚印城市”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接下来,围绕《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实施方案》,我市将与城市化委员会务实合作,推动“脚印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一是以建设“脚印城市”的理念为指导,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城市规划建设。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打造一系列示范街区、示范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相关工作开展。三是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市大力推广。四是大力宣导,形成社会共识。我们相信,通过建设“脚印城市”,城市将变得更人性、更宜居,人们生活得将更幸福!
我们相信,在城市化委员会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湛江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样板城市!
毛其智:“脚印城市”有利于宜居环境建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第一次来到美丽的海湾城市湛江,了解情况不多。但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沿椹川大道、人民大道和海滨大道的景观浏览,从霞山区到赤坎区来回走了一下,走马观花地感觉到,如果给中国650多个城市排排队,湛江这个既古老又焕发勃勃生机的城市,应该排在中上水平。虽然相比广东其它地区,湛江和粤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这里的宜居和休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值得赞许。在追求较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缔造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应成为我们更高的目标。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创造了很多顶“帽子”,如“绿色”、“低碳”、“可持续”,以及“卫生”、“园林”、“公交”等,“脚印城市”是湛江的王市长首次提出的,让人眼前一亮。从学术角度看,“脚印”(footprint)可追溯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威廉·瑞斯教授在1992年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现在湛江市提出建设以“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行人优先、活力街区等为重点的“脚印城市”,从广义的人居科学角度理解,这个概念对市民来说是“宜居”,对老年人来说是“宜养”,对交通来说是“宜行”。“脚印城市”有利于湛江市美好人居环境的建设。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进步是充分发挥地区效益、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点之一。历史上,城市的交通和运行速度是由慢到快逐渐发展起来的,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不能总是那么无止境地快下去了。在城市中,人的移动速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应该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追求便捷和舒适。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城市,GDP不一定排在最前面,但是它们宜居休闲,环境美好。应该怎样建设湛江,使它既是年轻人的战场,又是一个宜居、宜业、宜行、宜养的人居环境?我希望,湛江新一轮的工业发展不会影响城市原本的“青山绿水”,希望“脚印城市”能够在湛江的绿水青山中越建越美。
刚才规划局领导关于“活力社区”的介绍很好,这可能是新一轮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好在哪里?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创业大爆发、创新大繁荣、新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时代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如果抓不到机遇的话,就会错失机会,而创新大爆发、创新大繁荣和经济大发展的根基所在就是“活力社区”。“活力社区”的要求是“速度平衡、产出一体,全民参与,宜居宜业”。
另外,我们现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矛盾是,各个部门都在编制自己的规划。这些规划怎样协调互补,形成合力,而不是互相掣肘,是对我们智慧的考验,也是对“脚印城市”建设的考验。
范军:“脚印城市”让湛江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夺得发球权
深圳市公众力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深圳市马洪基金会理事长助理、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团
对于“脚印城市”,首先我觉得很有创意,比较符合湛江实际,也非常符合未来低碳生活的发展方向。针对湛江“脚印城市”的下一步发展,我有五点建议。
第一,“脚印城市”要对接低碳发展。湛江要响应国家低碳战略或者说应对气侯变化的大背景,全面开展碳资产盘查和碳足迹的测算,结合“脚印城市”规划提出一些在碳排放、碳金融、碳市场等方面的指标,寻找契机对接国内国际碳交易市场。目前湛江是一个碳排放比较低的城市,可以跟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获得碳交易权利和城市声望,在低碳城市发展上有所作为。
第二,“脚印城市”带来新型产业发展机遇。湛江引入平等路权之后,会带来一个很大的自行车和电动车消费市场。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湛江重点规划引入自行车(电动车)产业园,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在整车、零部件和新材料应用方面有所作为,把湛江作为未来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北部湾出口基地等,以“脚印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消费,以消费来促进产业。
第三,优化骑行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湛江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城市的做法,结合绿道建设独特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体系,把城镇和城区之间联动起来,它的时速很快,可以达到每小时40—50公里,现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在做。未来,湛江整个区县之间可以构建起这样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并且湛江可以自己生产各种形状、有特色、有个性的自行车。在构建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同时,可以在不同路段种植一些四季开花的植物,每个月都有花开,提升骑行的乐趣;开发类似环湛江骑行的项目,将其作为旅游开发或者城市体验的项目。
第四,举办环湛江国际自行车大赛。湛江跟法国有一个渊源,曾经是法租界,建议考虑把环法自行车赛引入湛江。环法自行车赛是23天,3500公里,每个城市都要跑到。我们可以搞一个环湛江国际自行车赛,将它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年度赛事,提升湛江在“脚印城市”方面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际大型赛事的组织,把湛江的旅游、美食、海洋海岛进一步开发,这将是一种很好的城市推介和产业促进方式。
第五,“脚印城市”需要全社会参与。目前感觉还是政府单方面地去主导、去推动,建议湛江结合“脚印城市”的发展计划,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探索、社区服务中心公益慈善拓展等方面进行有机衔接,利用这个契机把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打造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模式。在“脚印城市”建设中,引进社会参与、第三方监督和社会评议制度,让“脚印城市”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很真实的民生实事,未来还可能是一个大生意。
有人说湛江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其实湛江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通过“脚印城市”的概念,未来在珠三角地区,湛江可能是一个领先的角色,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湛江找到了新的发球权,我们要祝福湛江,你们的市长很有眼光,会吸引更多热爱生活、喜欢创新的人们前来湛江居住、生活。
冯华:“脚印城市”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很高兴来到湛江,与大家一起座谈全国第一个“脚印城市”的建设规划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要创新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都在思考和启动“十三五”规划之际,湛江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脚印城市”,引领新一轮创新发展和改革探索的城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要求四化同步,新一轮城市建设要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我建议王市长率先以“脚印城市”、“海边城市”、“循环城市”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种突破、一种尝试、一种探索,有可能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甚至可能引起未来城市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以产业化、生态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要以交通建设规划引领新一轮城市发展转型。交通形态和城市形态是耦合发展的,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交通,有什么样的交通系统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过去的交通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是通过交通引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形态。湛江率先提出打造以公交出行优先、单车骑行和休闲步行为特色的脚印城市,这样的工作思路完全符合新一轮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规律。十八大以后,交通部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建设,即“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安全交通”,各地都在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我认为湛江在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上找到了契合点,TOD模式的核心就是用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城市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前瞻性的体现是符合规律、找到感觉,我觉得王市长提出的三个城市建设找到了感觉。
第三,建设“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循环城市”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制度重于技术和设施;二是体系重于平台;三是需求重于供给;四是市场重于政府。一是城市管理的制度比技术和基础设施更重要,有什么制度,就有什么行为,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城市发展是系统工程,单一平台难以发挥作用,要求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协同。三是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湛江市区有20万台电动车,不能简单粗暴地消灭掉,而要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需求”,要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并行给予合理疏导。湛江给电动车平等路权,这是立体化综合交通的表现,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特大城市在这方面做得都不是很好,所以湛江非常超前,在其他地方没有办成的,湛江完全有能力办成。湛江不需要抄袭任何一种模式,而应该以此为根基创造湛江模式。四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说市场重于政府,并不是说政府不重要。作为城市管理者,政府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把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完全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激活市场、引导供求平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这要求政府有更高明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设好“脚印城市”、“海滨城市”、“循环城市”的关键点。
韩西丽:“脚印城市”建设将让老百姓长久受益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博士、副教授
我是第一次来湛江,走在从机场到新区的路上,感觉城区比较新,没有太多特点。直到刚才途经老城区,才知道原来湛江这么美,有这么好的基础。我想说,湛江“脚印城市”的建设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无论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这么做的城市,这件事都是可以让湛江老百姓永久受益的。
首先看老城区。其实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建设,不只在新城区,在老城区也是非常关键的。湛江有那么好的老城区,功能混合的程度是新城区没法做到的,这种活力是我们很难去营造的。并且老城区历史悠久,人们对老城区情感深厚,我们要保护它,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要优化出行方式。所以我觉得应该改变思维,通过加宽老城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这一块的建设补上来。新城区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都是混凝土做的,在老城区不一定必须用这种材料,主要做法可以是压缩汽车行使的区域,在原来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让人行道的空间更大。
再看新城区。我们仔细想一下,欧洲、美国的城市,在机动车道旁改造、建设自行车道是一件被动的事,因为没有条件。我们是可以创造这样的条件的。为什么要开始建设独立的步行道,不再和机动车道混在一起?因为我们应该很骄傲、很舒服地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如果听着噪音、吸着尾气,人们还觉得舒服吗?现在湛江新城区开发了一些新楼盘,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创造一些独立的、专属的自行车道。新城区开发的新楼盘以居住区、商业区居多,这些区要设计成开放式的,不要有太多围墙。这就需要在小区规划的时候,让街区成为可渗透的、自行车和步行者都能自由通行的地方,骑车的时候可以闻到花香、听到鸟叫。
刚才市长说他骑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很美好也很累,这是事实。如果骑行或步行超过20分钟,人们就会感到累;如果坐公交车超过30或40分钟也会很累——这个时间可能是一个标准。从新城区到老城区,南北20多公里、两个小时的距离,如果骑车,时间太长,步行就更远了。我觉得可以考虑发展电动自行车,完善新老城区之间的衔接,也可以修建独立的快速行车道,就是自行车高速路。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步行的人也在新划出的自行车道上面走。深圳在人行道上花了很多钱建自行车道,有的划线、有的改变铺地颜色。但我们对此研究后发现,在人行道上通过划线或者改变铺地色彩的方式开辟的自行车道,其服务并不高效。究竟是在其他区域快速复制这种方式还是考虑另外的方式?湛江还要进行一些观察和思考。
刚才提到在公交车站设置预报,我觉得非常好。现在坐公交车很不方便的地方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如果湛江能在公交车站设置预报,让乘客知道公交车几点来就太好了。或许现在会有几分钟误差,但要朝着这个目标逐步实现准时。公交车站的设置也一样,可以在设计方面做一些强化。现在的车站在视觉上以牌子为主,实际上它可以变成一个场所,一个在细节上吸引人使用的场所。
黄志刚:“公交都市”是建设“脚印城市”的应有之义
湛江市公交公司董事长
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脚印城市”以来,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以公共自行车、公交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为核心理念的“脚印城市”,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欢迎。
长期以来,我市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站点覆盖盲区多,公交站场建设滞后,公交设施用地不足,造成了我市公交出行比重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公共交通发展。去年以来,我市提出打造“公交都市”,建设以智能高效的快速公交为主导的“脚印城市”。经过半年的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打造“公交都市”是我市建设“脚印城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是我市将继续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的应用,第一批采购的346辆新能源公交车将于今年7月投入营运,预计每天减少排放达5097.04公斤,同比减幅36.84%。二是年内计划开通15条公交线路(其中南北向公交线路3条、东西向线路7条、环区线路3条、大站快线2条),使我市公交线路增加27%。三是今后我市每年将新开通5—10条公交线路,力求公交线网覆盖率不断提高,让市民出行更快捷方便,助力“脚印城市”的打造。 近期的工作侧重点在提高公交的可达性,改善换乘系统,切实解决好“最后1公里”问题,实现公共交通安全、便捷。
同时,我市将不断提升公交服务,公交GPS调度系统将于本月进行试运行,通过GPS智能系统,可以直观知道车辆位置及道路情况,有效进行车辆调度,提高公交车辆发车频率和准点率,增加车辆班次、缩短班时班隔。
为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方便市民低碳出行,我市正加快建设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将新增200个网点、5000套自行车设备,重点加密租赁网点,并衔接公交站和大型商住区;积极探索公交智能电子站牌的创新应用,力争把它建成信息量大且服务功能齐全的多媒体信息平台;争取下半年实现公交IC卡在公交智能电子站牌的充值功能,5月底前可完成手机APP系统建设,届时市民可“随时、随地、随身”掌握公交讯息。
今年元旦,我市第一批公共自行车系统272个网点、5000套公共自行车正式启动营运,且所有网点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深受市民欢迎,市民的办卡率和使用频率日趋增加。截至4月6日,市民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35992张,总租车次数达138.58万人次,平均每天租用人次达到1.75万。
李枝坚:用规范引导“脚印城市”建设
湛江市城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建设“脚印城市”,不仅仅要合理分配路权,打造畅顺的公交系统,还需在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下工夫。目前,我市已对现有的不适应“脚印城市”的理念规划进行修改,无论旧区改造还是新区发展,都要贯穿“脚印城市”理念。
2015年1月9日,市政府颁布《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八大行动计划,为建设“行人优先、公交优先”的城市公交系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脚印城市”整体框架和方案。一是编制了《湛江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明确以“脚印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二是建设以轨道及公共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形成系统完整、高效衔接、多元换乘、便捷可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三是编制《湛江市轨道交通专项规划》,建立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四是编制《湛江市中心城区TOD专项规划》,提高公交系统的吸引力,促进城市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市街道,我市将开展完整街道概念设计改造工程,优化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路权;营造连续、活力的街道界面和宜人慢行空间。同时,我局开展的《湛江市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将对城市慢行空间进行网络化整合,编制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线网规划,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电动车道)和步行道,结合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构建慢行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加强生态廊道、城市绿道与慢行步道系统的结合,完善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建立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绿道网络体系,创造适宜低碳出行的环境。
我市开展的《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规划标准与技术导则》制订工作,致力于打造紧凑型的活力街区,让街区充满商业氛围,市民在这里可以聊天、休闲、看书和喝咖啡等,不用开车,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就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娱乐功能。
下一步,还将着手老城区的改造,将霞山东堤路、汉口路、青岛路片区法式风情街、赤坎“三民路”片区,打造为更适合步行的活力街区,通过完善街道功能,营造宜人的街道空间,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人文和商业魅力。同时,将整治城市的退缩空间,强化社会开放通达,开辟社区间公共通道,让退缩空间更加公共化、开放化、共享化。
江向阳:用“绿道”打造宜人慢行系统
湛江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追求更加明显。环游港城你会发现,市区绿道越来越多了,绿色骑行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风靡港城。
近年来,我市绿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编制了《湛江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通过规划现行道路为路权划分腾出空间,施划标志标线和布置标识标牌,增设绿道以及结合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工程实施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城市绿道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绿道约220公里(市区122公里、其他县区98公里),建成了森林公园、南国热带花园环园绿道和瑞云湖公园、滨湖公园环湖绿道等绿道网示范段, 基本实现了市区各主要公园串联贯通,为广大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下一步,我市还将结合“脚印城市”建设的契机,加大力度完善市区绿道网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连续的慢行景观廊道建设,实现市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的绿道网贯通;计划今年完成“三民路”片区、金沙湾、霞山观海长廊、法式风情街和渔人码头等景观节点的串联工作,2016年建设人民广场至体育北路路口等3段全长19.1公里的绿道,不断完善市区绿道网的建设。
王中:给自行车和行人更多路权和空间
湛江市公安局副局长
要打造“脚印城市”,必须科学、合理地分配路权,让道路更加适应行人和低碳交通工具。
目前我市在道路建设规划中已经开始贯彻“脚印城市”的发展理念,在不增加现有道路宽度的情况下,让自行车和行人有更多空间,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安全骑行。以椹川大道为例,我市设置了公交车专用道,设置了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的专行道,超过40%的路权让给公交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同时采用非常明显的车行标识,确保私家车和低碳出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
在市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中,我市拓宽了大部分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并增设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护栏,为电动车创造更好的出行环境。
同时,市区解放东路、乐山路等主干道改造后均增设了公交车专用道,电动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借道公交专用车道行驶,扩大了电动车的行驶空间。
除此之外,电动车作为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受到广大市民青睐。如果禁止电动车,第一是浪费了低碳出行的交通方式,第二是逼迫一些人去买汽车,势必会给城市环境和交通带来新的压力。为此,我市对正在使用的21万辆超标电动车进行临时登记,计划将上牌的有效期从2015年7月延迟到2017年7月。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车,我市将在省出台相关目录后,制定出台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车管理办法,对此类车辆进行临时登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