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小吏,也曾有幸赶趟“因公出国”潮,踏出过几次国门,当了几回老外的老外。
每次出国都按固定程式——由所在国的一个中国人“老外”带着一帮老外中国人,行程十来天,溜达三四个国家十来个城市;坐车、乘飞机比参观时间多,逛商场购物比看景点多,看城市建筑物比看自然景观多,跟中国人“老外”交流比跟土著老外多。于是便有了我这个老外的老外眼里的“老外”景象。
首先就有关于“硕导”的故事。
出游必需导游。国内导游皆以“职高(中专)”或“高职(大专)”学历的年轻女子居多。她(们)胸挂导游证,招呼客人上下车、随车介绍行程、为旅客聊天解闷、也供客人调侃取乐;到了目的地则有当地导游接任,也就没她(们)什么事了;而整个旅途开车的则另有专职男性司机。
老外此君则不同,是开车、接待、讲解、翻译、导购五职一身兼,且为硕士学位、人高马大的年轻伟男子。他们挂不出导游证,所在国不允许把导游美差让给绿卡人士——那是要用于解决本国劳动力出路的。所以称之为“向导”更妥帖。硕士学历的向导,按国人习惯可以简称为“硕导”了。中资旅行社把两个多人的事交给一个临时居住身份的华人做,节约人力成本又受国人亲近。要是聘用能讲中文的所在国持证导游,工资必然比华人高得多,还要另请专职司机。
这是一举多得的营商之道。
前年随温州贸促会参加德国“阀门世界”展览会,来到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第一站德国的三天行程,“硕导”依然是身兼五职的中国籍绿卡人士A君。
他是我三次出国遇到的第四位中国老乡,30开外,四川人,1990年代赴德读本科,随之攻读硕士。
据说德国的硕士学制是主修一门专业的同时可以再辅修两门专业。不明就里的他竟然把辅修也当成了主修,两年苦读后一下就拿到了生化、历史和经济学三个硕士学位。我说你真了不起呀!他苦笑道,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他毕业后去老外公司打工,也自然要娶妻生子,但娶的也是中国留学生——学工商管理的硕士。他打工几年不尽人意,便找到了这家中资旅行社当起了“硕导”,还是个“三硕士”之导。顾忌国外文明,我先从他妻子收入问起,他答不错的,年薪相当于人民币10万元,那你哪?有七八万!
我心里清楚,国内硕士年薪也有这个数目,但他们是不会干导游的,何况还是身兼五职的“硕导”?
我说你还是回国吧!你不是还有生化硕士吗?他连忙说,有一个别人的专利产品,由我跟北京一老板恰谈合作在国内开发生产,已经谈了一年多了,谈成后是要回去的。
他说的并不坚定,我听不出是搪塞,还是确有其事?
2002年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2006年第二次出国去北美,也同样有三个“硕导”的故事。
那是在悉尼的行程,向导是一米八个头颇为俊朗的地道北京人B君。他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到宾馆接我们登车上路,晚上等我们吃完晚饭再送我们到宾馆入宿,已经是9点半了,再独自开车沿着稀疏的路灯光回家。白天在行程的路上,讲解是他的功课。他边开车边讲解要去的城市或景点的概况、还有异国风情后,出于北京人的天性,就紧接着侃起了自己。
他是1980年代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分配到中办信访局,在时任主任的王刚手下工作。几年后跟随出国潮来到澳洲读历史学硕士,拿到学位后刚赶上1989年国内那场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对中国留学生大赦绿卡,他兴高采烈地留了下来。学文科的人在老外企业不好找工作,就找了中资旅行社上班了。
他说自己现在做着四份工作,除了“向导”外,兼做保险,就是以往国内那种在大街上走着,突然有一女子过来递给你一大叠宣传资料,动员你购买什么险种的那种;还有就是给多家华人报刊投稿,投什么?其实是让儿子在家从网上搜索逸闻趣事的小段子发给报刊,供版面补白赚取些许稿酬;还有一份工作是帮助老婆做传销,什么产品?是如何如何好的系列不锈钢“不粘锅”。同行一位安阳质检站站长,被他的京嘴油舌打动了,问多少钱一套?回答也就3千多澳元;站长老兄脱口而出要两套!B君立马抓取手机通知老婆赶紧往我们将要到达的宾馆送货。
殊不知,当时这类产品在大陆沿海地区已经铺天盖地了。花了安阳仁兄3万多元人民币(澳元与人民币是1:5)倒不要紧,要紧的是两套不锈钢锅体量十分了得,这是刚出国的第一站,就要加买两个超大的包裹箱装锅,此后,站长老兄一直担当了10天的搬运工,这是题外话。
我们问B君有没有经常回国?他说头几年倒是每年回去一趟,这几年不敢回去了。为什么?那几年回去,跟同学亲友聚会都是自己请客,华侨嘛名正言顺。后来回去时,亲友都是相邀一大帮人请他,点的菜都是鲍鱼、鱼翅什么的,他听着、看着心里发怵,怕是要五位数以上吧?饭局结束时,他下意识地说我来买单吧!可人家说这点小钱还用得着你?是啊!几年时间人家都是腰缠万贯了。
又问那你后悔定居国外吗?是呀!去年回国,拜见了刚就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老领导王刚,他说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可是我却身为外籍人士了。
——听着既是显摆也是后悔!
第二站到墨尔本,向导是类似B君经历的C君,天津人,本科是南开物理系毕业,出国读的也是物理学硕士,也赶上同时期获取绿卡的机会,不过理科生吃香些,被老外企业录用了。可是兢兢业业干了好几年,同时进入业绩不如他的白人老外,都相继又是提职又是加薪的,唯独没他的份。他心里自然不平衡,出于理科生的耿直,跑到经理办公室论理:凭什么提职他人不提我?话不投机处,老外经理双手抓住C君衣领一把将他“提溜”了起来——尽管此君也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奈何白人老外经理有一米九多。C君感到莫大的受辱,一气之下炒了经理的鱿鱼。
那回家后干什么?
C君想到时值国内出口贸易正火,便揣上几年打工的积蓄回到国内温州,挑选了几个集装箱的衣鞋之类轻工产品发到所在国,批发给“跳蚤市场”赚取差价。赚得多吗?回答是几年下来赚了一大堆货不对路的剩品。再找企业打工吧,老外嫌他30好几了都不要,家里有老婆孩子怎么办?无奈,他只好也找到华人同胞开办的旅行社,也当起了为“因公出国”服务的“硕导”。
2006年第二次出国到北美,向导是一位年龄、经历与B、C君类似的山西籍同胞,唯一不同的他是单身汉。也许此君身上有“晋商”基因,蛮精明的。他把需要介绍的内容录了一个光盘在车上放,省却了自己的口舌。来到拉斯维加斯,他动员我们当晚看歌舞演出,交钱由他购票,显然会有一点提成的。问他自己看不看?他说自己要去玩博彩。又问平时输赢如何?回答只玩50美金,输了走人,赢了就寝时间到了也走人,第二天还要开车导客呢!也好,一人在外没有家口,赚多少花多少,优哉游哉,一人有一人的活法呗。
我纳闷,年轻人洋打工会有出头之日?
于是乎,每次我都会向他们聊到,国内经济发展迅猛,机会多多,一夜暴富者也大有人在,还是回国发展好啊!
众“硕导”们承认这都是事实,但却说老外简单,办事用不着托三哥求四嫂的,也用不着请客送礼喝酒唱OK,老外环境清新食物放心,生活安逸清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外国生活多年,入乡随俗,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只要活得自在,蓝领也罢,白领也罢,就是做一颗螺丝钉也能闪闪发光,何必像国人似的疲于奔命,苦苦打拼去追逐名利地位呢?
也许这就是老外的老外和老外各自不同的活法。
难怪2000年代后,出去的多回来的也多了,但依旧还是有人出去,依然有人读硕后甘当身兼五职的“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