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的幸福感去哪儿了?
时间:2015-03-03 22:01:3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邓海建 

  3月2日,央视重磅首发《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国民大数据。2015年,全国有40%的受访家庭感到幸福。在大调查的104个城市,300个县的样本中,居民幸福感最强的5个省会城市和5个地级市分别是:安徽省合肥市,山西省太原市,海南省海口市,湖南省长沙市,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泰安市,辽宁省辽阳市,江苏省连云港, 河北省衡水市,安徽省黄山市。(3月2日中国广播网)

  城市越大,幸福越远。

  这好像是每个奔波在现代生活中的市民的深切感受。榜单提请我们注意两个现象:一是转型期社会,“四成幸福感”起码寓意着不少城市“幸福低迷”的市井镜像。幸福,远不是你“拍拍手”那么简单。二是一线城市“榜上无缘”,那么,财富、机遇、环境……哪些因素掣肘公民幸福感受、如何让市民更幸福?地方部门可能需要在GDP与工资数字之外,有更多人性而感性的考量。

  当然,这份榜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12日发布的另一份报告:《国民幸福报告2014》数据显示,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这样的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分裂:一则,主观的幸福感,量化衡量靠谱吗?二则,如果一切比拟只是在客观数据之间,谁来关心我们内心的幸福与安全?这是一对看似无解的矛盾,关心则过、不关心则冷漠。但这么多年以来,各色机构及公共舆论始终在幸福感上“做文章”,起码说明了一个简单道理:世界再快,人生再短,观照内心并不是一碗可有可无的“心灵鸡汤”。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公共议题的“幸福感”,自然不是港剧里主人公失恋后、亲人递过来的一碗热汤面,而更接近眼下正烫的那个热词——“获得感”。市民的幸福,不仅有小家小室的幸福,更重要的是构架于“社会存在感”之上的,对物质与规则、公平与正义、价值与理想的心性评估。用顶层设计的话说,“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里其实是两个层次:一方面,在改革激荡的今天,市民的幸福不单单停留在薪资水平、社保结构等“硬数字”之上,还要看到制度设计的诚意,看到破釜沉舟的勇气、革故鼎新的力气。有钱任性,未必当真幸福。另一方面,不能鼓吹“贫穷的幸福”。文盲也好,村野也罢,落后与过时的生活范式,只是人类怀旧情绪中错觉的美好,决然不是文明与理想的彼岸。幸福可以是虚拟的,有时甚至是虚置的,但绝对不是往后走、向后看的。匮乏岁月的平均主义之上,永远绽放不了幸福的花朵。

  也许幸福是抽象的,而幸福感则是具象的。每个人对一座城市的情感与依恋,都有自己的价值尺度。真幸福也好、被幸福也罢,隔三差五对幸福感的叩问,不仅是“活着”的另一种证明,更是城市需要“走心”的计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