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图书馆接纳流浪汉是公共责任的回归
时间:2014-11-28 20:42:0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何勇海 
  在杭州图书馆,每天上午8时,总有流浪、拾荒者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饮料瓶,衣衫褴褛,等待着图书馆开门,图书馆开门后,他们就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自发洗手,再进去看书。除了能自由出入阅读外,流浪人员还可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看电视、电影、上网、听音乐、接开水,用书桌下的电源充电。杭图一时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11月24日《法制晚报》)

  按阅读目的,图书馆读者大致可分三类:求知的学生、充电的上班族、消遣者。而流浪、拾荒者入馆阅读书籍,却非单纯的源于求知,也不能等同于消遣,一是了解世界,二是获取精神慰藉。因此可以说,向流浪汉开放的杭图不仅传递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正能量,而且彰显了“人人都应该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文理念。有人说过:如果天堂有一个具象,那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而图书馆有一扇门为流浪汉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

  事实上,每座图书馆都应成为向流浪汉开放的“最温暖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公共财政支撑的机构,担负着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承担着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职责,本就应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给包括乞流浪、拾荒者等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提供无差别服务。免费享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资源,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与其说向流浪汉开放的图书馆是在做大好事,还不如说是在履行公共文化设施的应尽责任。

  具体到流浪汉等特殊人群而言,他们也可能有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其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应该被尊重。尤其是在图书馆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更要追求公平、开放、无门槛,更要保障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汉的每一项公民权利不打折扣。一些流浪汉在图书馆提供的平等、免费、无障碍的阅读机会之下,在励志、奋斗类书籍激励下,在科普、创业类书籍引导下,或许人生会发生一定转机。要相信,只要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有可能成功,图书馆就可能是成功的第一个阶梯。比如曾经穷困潦倒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是因为有了免费的阅读机会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即便一些流浪汉去图书馆并非看报读书,图书馆也有对他们开放的价值。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否向流浪、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开放,检验着一座图书馆人文内涵和公共情怀。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默里说过:“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应该像一座发电厂,发射出真与美的光芒。”是否向流浪、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开放图书馆,也检验着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气度胸襟。富翁和乞丐的差距,只存在于物质的贫富之上,人格和精神上的地位绝对是平等的。如何对待流浪汉确实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

  当然,要让向流浪汉开放的图书馆服务质量不打折,不影响公共产品发挥最大作用,在公平开放的同时,也要规范管理,防止流浪汉进去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乞讨。人性化的开放理念,与科学而人性的管理并不相悖,向流浪汉开放了,不等同于无为而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