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义务扫桥11年的北京老人窦珍去世后,右安门街道成立了以“窦珍”为名的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多项志愿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接下老人的扫帚。如何保障志愿服务不是昙花一现?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马仲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建议: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建立保障机制。
右安门街道地处北京市丰台区南二环路与南三环路之间,人口10万余,是丰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民居建筑多为老旧小区,大多为回迁房、单位自建房以及多产权形成的住宅区。街道成立了以“窦珍”为名的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多项志愿服务:除了继续扫桥,他们还给老年居民送来保洁、理发服务;老年志愿者健走的同时干了环保、治安巡逻的活儿;专业志愿者送木工、水电服务上门;联合会还邀请专家为残障人员提供慰藉服务……
右安门之所以重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由于街道行政资源有限,仅仅依靠街道,无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到社区自治的目的,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目前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还没形成广泛认同感、归属感,志愿者资源不充沛。针对这一问题,马仲良教授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居民志愿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来维持既有志愿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