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约28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原有有待消耗的待业人员,以及涌入求职大军的跳槽者,让2014年冠以“更难就业季”。就业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状
连续两年国企职位减少
大学生于强决定去富士康碰碰运气,尽管工作单位远在山西,尽管如此选择有很多不情愿,但是急于就业的于强,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他的想法是:去看看,也许可以接受也说不定。
于强是沈阳市某理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往年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很乐观。2012年,该校应届毕业生签约沈飞等一些国有背景的大型制造企业的人数接近200人。但是从2013年开始,上述国有大中型企业劳动力需求萎缩,招聘的人数甚至“用一只手就数得出来”。
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用工锐减,成就了富士康在该校的“大户”形象,招聘超过100人。于强说:“去了就是下车间,做的工作和中专毕业生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月薪3000元,这对于来自农村的于强来说,颇有吸引力。
希望
“更难就业季”绝非没机会
2014年被誉为“更难就业季”,但对于应届毕业生和求职者来说,难道就没有出路?
沈阳某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张浩认为,从2013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日渐严峻。不过,张浩认为这并非意味着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他说:“压力确实很大。不过,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来自智联招聘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智联招聘沈阳城市经理金丽娜告诉记者:“单纯从统计数据上看,在线企业数、在线职位数都是有增长的,全国都是这样。具体到沈阳,在线招聘的企业数有30%的增长,职位数同时也在增长。”
其中,规模在99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体职位量,占到了社会总体职位量的43%。但小企业、民营企业由于不够知名,很难引起毕业生的兴趣。
出路
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
有人将目前国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归纳为“金字塔”结构,即上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中层的白领,下层的蓝领技术工人等三个层次。但现有的人才结构却是“纺锤形”,即高管、技术蓝领少,白领非常多。而大学毕业生求职方向恰好集中在这一部分,因此面临的竞争自然就非常激烈。
“现在制造企业的蓝领技术工人,数量非常有限,沈阳很多国企都缺乏这类人才。因此在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时候,都习惯用提高福利待遇的办法来吸引人才,蓝领技术工人月薪超过7000元的,在沈阳制造行业里并不罕见。”一方面是大学生工作难找,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薪水招募优秀的应届生人才,但前提是毕业生必须足够优秀。
建议
大学生可先就业再择业
近日,一家调查机构发布的《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也称,尽管2014毕业生比2013年多近28万人,但超过一半的2014名校毕业生,希望起薪达到每月6000—8000元,比2013年高出了近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雇主的招聘成本不断提升,2014年招聘人均成本达到3204元,其中还有超过4成的毕业生有过“毁约”经历。毁约理由包括薪酬、交通、工作环境等各种,与此同时也有27%的毕业生称有企业“毁约”现象。
就业指导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需要转变观念:“上大学4年,父母仅仅学费差不多就花了6-8万元,结果找一个月薪1000多元的工作,很多学生接受不了。我的建议是,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毕业就想找到一个好工作,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