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向往已久的地方,梦里想要去的小镇。6月12日傍晚笔者终于踏上丽江束河古镇的古桥小巷,霏霏细雨,时光和流水一样缓缓流淌,咖啡香和原创音乐,和着纳西人家的炊烟,慢慢掠过书吧的屋顶上空,飘荡在朦胧的天空里。
或许期望太高,当漫步丽江大研古城,尽管风景依旧美丽,但灵魂远不是想象的样子,仅剩一个“文化空壳”而已。当走进丽江新城,竟然没有一点丽江古城的影子,当头棒喝,击碎了我对丽江的诸多遐想。大研古城的今天,或许就是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霍耀中所担忧的:“商业利用只是将古村落当成了一种产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古村落的文化保护。”
笔者最终从束河古镇宁园客栈的张掌柜,去玉龙雪山司机兼导游的胖金妹的嘴里,印证了从前的
丽江,就是我心里的模样——曾经住着原居民,邻里间鸡犬相闻,彼此和睦熟稔。那时交通不便,贫穷单纯而美丽,只有外国人了解她的美。
然而,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原创歌手和文人深爱上这个地方,用微醺的音乐装点得她既风情又温暖。等到我等普通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涌来时,丽江曾经的爱人们已经绝尘远去……空留惆怅。古村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源头与根基。
因此,保护古村镇应该是对古村镇文化及其载体所构成的文化整体的保护,因为文化不能脱离其背景而存在,而且不同文化遗产是互为载体、密切相关的。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脱离了一般背景,就无法理解历史文化的任何特性,那种把一个文化整体视为单一条件所控制的企图并无助于古村镇保护问题的解决。
令人忧心的是,在当前古村镇保护的策略和模式中,大多倾向于对古村镇建筑物本身的保护,而忽视了建筑物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结果只保护了一个“文化空壳”,或者使文化失去了真实性。
正如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指出:“古建筑不是脱离具体时空的空中楼阁,而是特定村落社区生活设施的一部分,不仅与拥有它们的村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也与其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单纯从旅游的角度出发,会导致各方面对古建筑进行过度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行政部门从发展旅游或者仅从保护古建筑的角度而进行的强力干预,则使古建筑的主人——古村落村民们处于被动的、不相干的甚至是抵制者、反对者的位置。”这或许是当今中国古村镇保护各方利益博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