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报告指出,城管属于执法类官员,执法不当往往造成恶劣影响。执法作为一种“管制”行为,极易引起执法相对人的差评和遭到公众的不理解。(5月28日《京华时报》)
城管形象差是出了名的,这不是黑城管,而是太多负面事件造成的。很明显,城管的形象不是被妖魔化了,没有城管自身形象的不佳,何来形象最差。比较来说,城管形象位列官员群体最差真的不奇怪。
当然,准确而言,城管并非都算官员群体,特别是基层执法队员,很多甚至是临时工,更谈不上是官员。但是,只要穿着制服在街头执法,也就被习惯性理解为“官”。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城管相较于其他官员群体,遭到了更多的非议——因为城管队伍整体质量欠佳,一线执法队员,很多不仅不是公务员,甚至是文化素质偏低的临时聘用人员,待遇相较于城管队伍的干部差距又很大,因此执法中的不文明现象才更多。而这,进一步损害了城管的整体形象。
为了改善形象,城管自身其实也有不少作为。譬如江苏就曾规定,在实施执法检查前,执法人员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敬礼。武汉城管也曾采用过沉默注视不动手执法,以避免发生纠纷……前两年,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出炉。报告建议,城管人员可利用多种媒介手段,主动传达亲民态度,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改善其公众形象。还有地方的城管出书为城管正名。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措施起到的效果不大,甚至还被公众所嘲笑。
必须承认,城管遭受的骂名,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为相关执法部门承担的,因为这些部门有意或者无意让渡了部分城市管理职能,才让城管组织应运而生。如果相关部门的工作落实到位,譬如园林、市政、公安、国土……每个部门的工作都切实履行,城管存在的必要实际上也就没有了,“妖魔化”就更谈不上。从根本上说,城管本身终究有一天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不过务实地看,当下,城管不可能取消,这是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于此而言,目前需要和可以做到的是,对现有的城管制度进行完善,最大程度降低城管负面影响,提升其形象和存在的效率。
于此而言,就要思考,城管的执法范围是什么?必须明确,因为其执法的权限和权力有效半径总该有个界限。在界限之内行事,其执法才不至于过分粗暴恶劣,形象自然提升。但如果城管权力不受明确限制,试图通过一些“表面工程”、媒介手段改善形象,只会南辕北辙。这些年,不少地方不仅不限制,反倒继续扩大城管的执法权限,滋生的问题很多,甚至出现多起城管部门领导收受贿赂保护违章建筑的案例。权力越大寻租机会越多、恣意妄为也就更难避免,这是个常识,亟待反思。
另外多说一句,城管位列官员群体形象最差,不是说其他官员群体形象就很好。根据社科院的调查,公众最讨厌官员群体的贪、渎、色、假、枉。照照镜子,这些方面,哪一样仅仅是城管才有的问题,甚至一些权力部门的官员问题更严重。官员们反躬自省一下,自己到底有些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