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9 月21 日,顺德区委区政府发布了《深化综合改革试验领跑全国县域发展》行动纲要(2011-2015 年)。纲要说,顺德要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领跑全省、领跑全国”。
80年代、90年代,顺德因喝“头啖汤”而“可怕”,因领先而“可怕”。1987年广东“四小虎”顺德、南海、东莞、中山之间,经济发展七个项目的人均指标共28个数据中,顺德有25个名列第一,3个数据排第二。可以说,顺德是在工业化中领跑广东,领跑全国。
进入新世纪,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东岸崛起,令西岸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顺德与南海的产值加起来相当于一个东莞。曾经引领珠三角工业化方向的顺德,在方方面面的压力之下对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似乎一时陷入了困惑。以外延式扩张迅速挽回竞争中的“位次”,情急之下难免沉不住气。一位深知顺德发展历程的领导干部指出,90年代,顺德已经有了三层的标准厂房,但是进入新世纪,好象唯恐土地批不出去一样,大片土地批给企业建成低密度的单层厂房、“花园”工厂。如今,顺德的建成区已占全域面积的51%,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最近10年以冲刺般的速度把后备空间基本填满。 按照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名,顺德依然名列前茅,但是顺德已经缺少底气说代表全省全国前进的方向了。
顺德从改革创新的先锋,“可怕的”顺德,正在渐渐淡出珠三角的注意力焦点。表面上看,是设立“大佛山”行政体制束缚了顺德的手脚,然而,顺德工业化缺少提升的战略路径,城市化缺乏明确的方向,也使得顺德的发展缺少动力。光鲜的发展数字背后是顺德人内心挥之不去的惆怅。急速的工业化已经将顺德的田野铺满了工厂,山河零乱,城不像城、乡不像乡。向来对自己家乡充满眷恋之情的顺德人不禁要问,这难道就是他们当初所追求的目标吗?现实告诉大家,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实现人们最大的幸福感,也无法带来真正的生活乐趣。看似还在稳步增长的顺德地方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经济增量的获取依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而产品赚得的利润却越来越少。这样的发展模式实难持续。顺德明天的产业会怎么样?
顺德当初之所以领先,是因为在30年前那个历史时期率先转向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初,主动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以乡镇企业拉动本地工业化,挑战计划经济下的产业规划,“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白家电的王国,进而以产权改革厘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走上市场经济之路,超前地揭示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工业化之路。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一个计划经济搞了30年的时代里,连哪块地种什么都要列入人民公社计划的体制下,跳出农业县的本份去承接香港的制造业转移;政府信用担保乡镇企业从银行贷款;乡镇企业可以出口家用电器;一个农业县的顺德可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家电出口基地;一个乡镇政府可以投资建设通往香港的集装箱码头港口;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可以把产权卖给个人。所有这些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顺德做出来了,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已成为全国效仿的模板,顺德当年是不是在领先,在领跑?
但是,当全中国都走上了当年蛇口、深圳、顺德冒着风险闯出的道路时,当全中国都把发展摆在第一要务,利用招商引资争夺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控制征地拆迁的成本,以更为优惠的条件吸引制造业投资,集中进入统一规划的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令工业产值节节攀升而不顾这些园区能否发育成为多功能、综合性、有魅力、永续发展的时候,顺德即使在这同一条路上走得最远、跑得最快,也不具新意。历史犹如一条高速公路,没有新方向可选择的时候,大家比较的仅仅是油门和刹车,所谓“又快又好”,但是一旦出现新的路口,新的方向的时候,谁能够率先发现时代转型的 大趋势,改弦更张,做出一些他人想都没想到的事情来,那就是时代的先锋,那才是真正在“领跑”。
果然,顺德此番没有纠缠在GDP和工业总产值上,而是把未来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社会民生和公共治理”上。顺德很清楚,为达此目标的核心,在于“坚决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顺德将这一轮领跑的方向确定为:“现代产业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也就是说,要在全省和全国已经充分工业化地带,率先再城市化,建设产业生生不息、空间充满情趣、人们近悦远来的富有魅力的城市。
顺德要破茧化蝶,在再城市化、或者说二次城市化上领跑全省,领跑全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