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探索:描绘理想城市(中)
时间:2013-04-26 13:14:1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世能 张修霞 

遵循前沿理念

    新城相对于老城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是新规划的,因此,它可以充分吸取过去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前沿理念接轨,使自己变得更舒适、高效和富有魅力。那现在城市发展有哪些新理念和新趋势呢?

一、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城市发展建设而言,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结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城市由“为神而建”、“为君主而建”步入“为机器而建”阶段,如宽阔的马路是为了跑汽车,摩天大楼用于商贸……这样的城市设计并非是直接出于人的生活、居住考虑,人的步行、休闲空间正在一点点减少。城市没有体现以人为本,这是造成目前很多城市弊病的根本原因。
    我们认为,新城建设必须确立人是城市存在和发展之根本的理念,确认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和突出对人的关照,真正把城市建设成为适宜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任何建筑、设施的建设,都是为了使城市中的居民感到更加舒适和便利,而不能本末倒置,将城市建设成为建筑、车辆等物质的堆积地,成为只见“物”不见“人”的城市。
    当然,不管哪个新城,不管做得再差,决策者都会认为这是以人为本。即使它是“以车为本”,也会常常被诡辩成以人为本——“车还不是为了让人更方便吗?”因此,在此我们要特别说明,我们这里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大多数人为本,以实现大多数人的理想生活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的新城才能真正做到“让生活更美好!”

二、永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当代发展不能牺牲后代利益,主要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上,对于城市而言,就是城市不过度地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城市消耗和资源再生速度保持平衡、城市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平衡。
    千年之前的古城楼兰,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是来往商贾在熙熙攘攘的商道上最渴望的地方,但后来它却仿佛在一夜之间从地图上被抹去,在漫天的黄沙中消失,湮灭于古籍的记载中。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结果,楼兰灭国的一条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建设者和所有者完全轻视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律,大肆、过度利用着当时的水源以及森林资源,直到最后人口增幅超过了土地以及其它资源能够承载的极限,于是出现了“城死人失”的结果。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城市以人为本没有问题,但是人类不能只考虑自身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与环境、资源等的协调。
    我国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与此相伴的是诸多城市问题的产生。如绿色空间的急速减少、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垃圾激增、空气污染、水源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以牺牲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我们今天的一些行为,其实正在扼杀未来子孙后代的命运……
    现在,虽然各国对建设理想城市的理念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国家都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正如比利时城市中心管理协会主席让·卢克·卡隆热所说:“可持续发展应是建设美好城市的指导思想。”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并不认为目前居民生活水平高的城市就是好的城市,他们更在乎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城市才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理想城市。

三、低碳生态
    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城市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R.White,2009)。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深刻的认识。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在于“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建设生态城市的选择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然路径,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理想方向。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我国学者首先把生态和低碳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改变生活方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与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发展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延缓气候危机出现的低碳发展道路。“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城市有更为综合、更高、更长远的目标,涵盖的范围要大于低碳城市。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低碳”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一个需要优先突破的领域。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重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是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2. 发展绿色交通。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控制矿物能源汽车的使用,提倡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3.空间布局体现紧凑性、混合性。就业、居住、工作、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空间布局和空间尺度决定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和可能采用的交通方式。总的来看,空间布局紧凑、增加用地混合性、缩小街区尺度、增加路网密度将有利于减少出行距离,并引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模式,同时还能够更加节约能源。对于大城市来说,分散的就业中心有利于促进职住平衡,减少通勤距离。4.倡导循环经济。淘汰耗能大、产能过剩的企业,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循环经济,以清洁能源逐步取代矿物能源。5.推行低耗能的绿色建筑。优化建筑设计、采用低碳绿色建筑技术,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占城市能耗的比重。最后要提倡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以至涉及价值观和审美观等。
    当前,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也已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以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等为代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逐渐从规划走向实施。总之,目前“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由专家学者的个别呼吁走向广泛的社会认同,由纯理念式的谋划和构想走向实实在在的建设行动。

四、科技引领
    在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中,城市以一棵巨大的树为核心漂浮在空中,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在天空中和谐发展;在好莱坞大片《第五元素》中未来的城市交通网是全立体的,车辆在纵横交错的空中航道上井然有序的飞驰……其实,科幻片中神乎其神的城市神话并不遥远。今天,人们怀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正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城市能够更快更智能地感知和交换信息,由此城市正逐渐变得“更智慧”。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发生在世界各城市的显著变化:
    如果你驾车进出斯德哥尔摩市区,你将会被按照时段征收“道路堵塞税”。不过用不着在收费站前面大排长龙,也看不到收费员,你甚至无需停车,一切都在你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完成了。通过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18个路边控制站上的摄像头、激光扫描系统和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传感器,这一过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当车辆经过控制站时,控制站的摄像头会被激活,拍下车牌照片,控制站和机动车上的传感器之间会交换信号,记录下时间、日期和缴税金额,然后直接从驾驶人的授权银行账户中扣除。这是目前可以实现的城市智能交通。而2009年1月15日发生在纽约的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迫降事件,从客机撞鸟,迫降入河中开始,仅过了几十分钟,146名乘客以及5名机组人员就已全部获救,之所以这么快速顺利地处理这场“事故”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用了高效的信息技术系统……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正在帮助众多国家有效缓解城市的系列问题,如交通压力和公共应急措施,以及环保治理污染等问题。信息技术使城市变的越来越高效和“智慧”。就此,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互联网把无所不在的、被植入到城市各类设施的、智能化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城市因此将“更加快捷、更加聪明”。
目前,上海、南京、宁波、深圳、武汉、佛山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未来,智慧城市将持续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已蔚然成风,大势所趋。

五、舒适宜居
    宜居,就是适合人类居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发达国家出现了以关注人居环境提高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早在1976年,联合国就召开了首届人居大会,1989年开始创立全球最高规格的“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而在我国,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中,首次提出了 “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理念。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城市呢?诸多学者和组织纷纷提出了基于自身认识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英国的《经济学人》信息部(EIU),将治安、医疗、教育、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与环境5项指标作为评价宜居城市的标准,其在2011年8月评选的世界宜居城市排名中,墨尔本、维也纳、温哥华、多伦多、卡尔加里、悉尼、珀斯、阿德莱德、奥克兰10座城市位居前十。中国大陆有8个城市上榜,排名最好的是第72名的北京,其次分别为苏州(第73位)、天津(第74位)、上海(第79位)、深圳(第82位)、大连(第85位)、广州(第89位)、青岛(第98位)。
    而2007年中国城市科学学会公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则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评价宜居城市。自该标准公布以来,已有上百座城市申报中国宜居城市。在2011年的评选中,青岛、苏州、贵阳、合肥、金华、威海、云浮、信阳、镇江、绥芬河10座城市成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的宜居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肯定,宜居城市将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要保持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使城市居民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干净的水、拥有安静的工作居住环境。同时,要有贴近自然的公共空间、绿树成荫,居民能方便接触到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气息等。其次,要营造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城市有安全的治安环境、社会稳定、良好的住房条件、与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住房成本、亲和的邻里关系、富有特色的文化、便捷完备的公共服务、公正平等的发展机会等,居民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和精神家园。第三,要打造繁荣的经济体系,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只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也是建设宜居物质环境的经济基础。但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再是仅仅追求数字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为目标。

六、紧凑布局
    紧凑型城市是针对解决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交通、环境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在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紧凑型城市逐渐被我国城市规划学界所接受。在欧洲,紧凑型城市理念已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而我国在2005年的第三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专家呼吁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
随着研究的深入,紧凑型城市的内涵也逐渐扩展,关于其概念也众说纷纭。但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规模适度和空间结构紧凑。即城市的空间利用应高密度的集约发展,而不应该采取低密度的发展方式。紧凑城市理论认为,较高的城市空间密度,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能够减少对乡村土地的需求,避免对乡村的破坏。同时,紧凑城市理论还强调,要反对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摊大饼”,要对城市的增长速度、用地增长、城市的边界扩张等进行有序的控制。如英国采取设置永久性绿化带的形式,作为城市的边界,防止城市蔓延。
    二是城市功能紧凑混合。即反对城市功能分区,强调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紧凑城市理论认为,《雅典宪章》以来的城市规划设计,将互有联系的城市各功能分散布局,带来了居住与工作分离,产生大量交通流量,带来了低效率,使人们的生活简单机械,枯燥而缺乏活力。因此,主张功能混合,将学校、商店与办公及休闲娱乐设施高密度、高度混合布局,以减少交通压力,使人们能够方便的从事工作和生活、娱乐等活动。
    三是提倡以公交主导的出行模式。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方式,带来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和能源消耗,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城市空间高度密集的布局形式情况下,采取公交为主导的出行方式能够大大减缓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紧凑城市虽然强调城市高密度、集中布局,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必要的绿化用地,而是要求在紧凑的城市空间结构之中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舒适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