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县城、京城 我的三级跳
时间:2013-02-26 14:34:48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闻东 

    如果说我自己的城市化故事,那应该挺典型的,因为我就是从小山村一步一步“挪”到城市里的。在我的儿时记忆里,转学占了很大一部分。当时父亲从南海舰队退役后,分配到县城的一家企业工作,而母亲则在一所乡下学校教书,两地分居的生活,让母亲那几年一直为调动的事情奔忙。
    其实作为小孩的我,打心眼里是不愿意转学的,刚刚和一帮小朋友混熟了,不得已又转到另外一所小学,虽然这所新学校可能距离密云县城——这所我心目中的繁华大城市更近了一些。
    通过三次转学,我终于进入了密云第一小学就读,可气的是,居然有同学因为我的“土气”嘲笑、欺负我,而他们连大河游泳的经历都没有,只不过穿的好一些,会打电子游戏而已。
    其实我理解妈妈的苦心,不停地转学,搬家,一个原因是要与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团聚,另外也希望我和妹妹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这是直到我上初中后,比较了小学就读的三所学校后,才得出的结论。第一所和第二所小学上音乐课连钢琴都没有,第三所小学有了钢琴,但老师不会弹,第四所小学终于有了钢琴也有了弹得不错的老师,虽然那架笨重的钢琴需要学生搬来搬去。
    然后就是在密云县城安家,我自己则升初中、读高中,寒暑假回农村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这时候我已经开始不习惯没有自来水,就着一盆脏兮兮的水洗手洗脸的卫生条件了。旱厕的苍蝇(还有蜜蜂)也让我有些受不了,这在以前都是可以忽略的。
    波澜不惊又平平淡淡的在密云县度过了少年时光,直到上高中才有机会坐着一辆破破的长途车晃悠了4个小时,去了趟首都北京。补充一句,密云虽然属于北京,但我小时候是从来没有“我是北京人”这个概念的,虽然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但歌里的北海公园那白塔是啥样,我根本就不知道,连天安门朝哪边开我都没概念。
    来到北京才知道密云真小,破破烂烂就那么几条街,没有6层以上的居民楼,公园也都是旧旧的。
    大概是2000年前后。密云调来了一位新县长,从此城市面貌翻天覆地,新县长被密云人民私下称为“拆”县长,他所到之处,大手一挥,“拆”。于是乎一片片破旧的楼房、一个个脏兮兮的街道,还有那个露天影剧院,全部倒在隆隆的机器下,随之而来的是大理石的路砖、漂亮的公园、新住宅小区,夜晚各色各样的路灯。县政府前面那条主街被称为“小长安街”,绿化用的树都是白玉兰。
    后来“拆”县长调走了,但密云的城市化发展却一直没有停止。到目前已经有纵横十多条主干道,好几家肯德基麦当劳店,公交车四通八达,前年还修了一条北京到密云的高速公路,这样驱车只需要40分钟就能由密云县城到达东直门地区。
    今天,小小密云居然也有了大城市的“富贵病”——堵车,每到节假日,繁华地段摩肩接踵,车流不息,在我高中的时候还不是这样,记得当时听大人说密云县城才有10万人左右,但2010年人口普查,密云已经有46万多常住人口了,其中住在县城的就有24万多。占了55.1%。
     其实不用数字,我也知道农村很多人都搬到县城来了,因为我自己就有许多农村亲戚来县城买房生活。著名的华北地区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库北、库东很多地方都实施了退耕还林,这么多人逐渐进入城市,有的做起了小买卖,有的则去县城开发区上班。
     承载着我儿时回忆的那个农村小院,自从姥姥去世,姥爷搬到城里以后就荒废了。这个秋天我回了一次老宅,以前满院子都种着各种蔬菜,还有山楂树和葡萄架,以及压水机,现在都没有了,那个我心中百草园一般美丽的院落就这样变得萧瑟了。
    秋天的阳光下,一帮老头老太太聚在一起晒太阳,国家用福彩基金的钱修的各种红红绿绿健身器材与柴堆和麦秸垛“相映成趣”。有的老人已经衰老得认不出我了,有的还能叫出我的小名儿。他们的子女、孙子女大部分都进城了,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看看,但据说也都不习惯山村没有网络和娱乐的生活了。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市里工作,将来还要在这里买房成家、每天忍受着噪音和地铁的蹂躏,以及压力种种,所以现在密云回的很少了,似乎我正变成一个正牌的不折不扣的北京人。就像汪峰歌里唱的“……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北京北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