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贺铿:新农村建设要汲取国际经验
时间:2012-11-16 12:52:00 
    今天,就三个方面问题谈谈看法,一是两区三化的关系;二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三是关于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的问题。

一、两区三化的关系

    德州两区同建发展势头很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提升、推广。这里面涉及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是两区同建,另一个是三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通过两区同建促进三化,这个创意非常好,四年不到的时间,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在全国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一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两区同建,但总结分析两区(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关系,园区建设是基础,没有园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区。没有园区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社区建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物质基础。

    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很多,德州是一种模式,即:公司+农户+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企业与社区的连接,融资问题有保证,农产品有固定销路。缺点是农户受公司约束,农户的命运、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司,可以说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对这种模式要慎重。另一种模式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前不久到湖南衡阳调研,该县安邦公司运作的是社会化服务+农户模式。安邦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股份制改造,由县农资公司转变为农业科技服务公司,通过对农户进行深入调查,提供相应的服务。现在,公司不仅从事育种、耕地、收割、农药喷洒等业务,还研究生物化农药,向有机农业发展。他们在全国有好几个分公司,专门做科技服务工作,服务方式就是春耕前与农户沟通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签订什么样的合同。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促使农业科技程度、农业产量以及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我认为这种模式是有生命力的。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应该说,农户是基础单位。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农户承包150—200公顷土地,单靠一家两个劳动力只能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有效的农业生产则是依靠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完成。综合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情况看,农业要达到高效率、现代化,要借以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农户的经营管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国也必然是这样。前年在北大荒考察,他们的农业也是震撼人心。一个农户承包150亩水稻田,一年净收入15万-20万元,水稻产量1800斤左右,高的 2000斤。农民开车到田间管理,耕种、收割都有专门的市场化公司。有农户拥有5台美国产大型拖拉机,每台几百万,政府给予贷款,经营三年后可收回70% 的成本。有了病虫害,一个电话,科技人员就来了。这就是现代农业,这就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发展非农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城镇化也实现不了。只有农业效率提高了,现代农业逐渐推进了,才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只有非农产业发展了,才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9.7%,今年超过了50%,但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因为我国有2.63亿城市流动人口,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没有稳定的居所。我们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不少。几亿农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到春节,回家一票难求,这么多人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流动是不行的,必须就近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化。这些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两区同建促进三化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要把这五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如其分。政府的责任是搞好规划,培育市场,加强服务,积极引导,促进两区同建,实现三化。各级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由GDP转到民生问题上来。只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GDP就不用操心,一定会带动起来的。这些年,我们正好相反,把GDP看得太重,民生问题反而淡漠了,所以才有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所以,民生问题必须摆在第一位。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吃饭、劳动力转移等都是问题。美国1920年,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只能供养4 个人,当时美国农业人口占30%以上,也就是说城市化率1920年不到70%。1972年,一个农民可以供养52个人,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不到3%。我国的城市化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迫在眉睫,小平同志在世的时候有个规划,2050年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么多农业人口,怎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年前韩国和台湾的农业人口占比都是12.5%。今年台湾农业人口占8.7%。要将我国农业人口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按现在的人口增长情况,到2050年,每年至少要转移1600万农业人口到城市,这样到2050年大概在20%以下,接近所谓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1600万人口的工作岗位、居住问题不是小事情。因此,农业必须加速现代化进程,创造出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这需要下大力气去摸索、去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流转,土地不流转,搞现代化农业是不可能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后,我们是“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不能老是这种模式,所以就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没有饭吃到吃饱饭的问题。承包到这种程度还不行,还要继续向前推进,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前几年中央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土地流转的决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对于农民土地问题,这些年在城市化过程中,资金主要靠土地财政,实质是剥夺农民的利益,让很多人成为三无农民,留下了很多问题。因此,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中央确定的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

    一是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现在的城市化主要是大城市化,最小也是中城市化,片面地觉得大城市圈有很大的辐射作用。我认为应当吸收欧美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不能片面地搞城市圈、城市带,要重心向下发展小城镇。一二百年前,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伦敦膨胀,污染严重,出现许多问题。后来,英国提出发展小城镇,搞得相当好。美国纽约等东部大城市膨胀迅速,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向外围发展,重视发展小城镇,从而出现了中心城市人口流失的问题。从1970年到 1980年十年当中,中心城市有近20%多的人口流失。日本东京、京都也是这样。日本当时承办冬奥会就是一个小镇承办的,主要的财力除国家拨款,也是这个小镇承担的。相比较,中国哈尔滨举办冬奥会就办得很艰难,可以说举黑龙江全省之力。所以,欧美城市化的过程,避免了大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也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避免人口过度集中,这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很多。

    二是小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日本是这么做的,德州也是这样做的。我简单谈谈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日本1955年12月底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前后进行了3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62年七年时间,日本在全国选择了4585个有规模的村,900-1000户的村重点建设,小的不管,平均每个村筹资1000万日元。其中,40%是政府补贴,60%是通过村筹、金融融资等办法。战后日本的农业非常薄弱,农产品匮乏,农民收入很低,所以,这一阶段以振兴产业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七年的建设使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7%,农户每年纯收入也相应增长了47%。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农业的问题和农产品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挺多。日本人办事没有我们这么着急,总结经验用了五年时间。1967-1979年共 13年实行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增加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而是抓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阶段,政府补贴每村9000万日元,再由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贷款2000万日元。7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77.6%,农民人均收入在 1973年超越了城市居民收入,1979年农户平均纯收入达到3313万日元,比城市工薪家庭收入平均高出12.7%。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阶段新农村建设又叫做“造村运动”,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小城镇的功能建设,把青壮年尽可能留在原地,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这个时期制定了几部重要的法律:农业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地区中心小城镇建设及产业设施重新布局促进法,吸引城市的工商产业延伸到农村,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使小城镇过去的村变成城市功能齐全的镇(小城市),这样就使得日本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比我们不少,但资源更匮乏。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使农村成为一个适合人居住又有就业的好地方,这值得我们借鉴。

    希望德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自己的工作,吸收借鉴外部的经验、做法,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德州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