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共旅游资源回归公益要有时间表
时间:2012-04-26 10:52:57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陈一鸣  
    随着“五一”旅游旺季的临近,不少景区再次酝酿上调票价。据《新华每日电讯》4月24日报道,旅游行业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的年报显示,在旅游景区天价票虚高的背后,掌控部分经营权的上市公司坐拥超过70%的主营业务毛利率,部分公共旅游资源已沦为一些上市公司的赚钱工具。

  对景区上调票价,《经济参考报》4月25日的报道说,今年进入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一方面是旅游景点门票涨价冲动不止,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经营收入滚滚来。人们不禁要问:公共旅游资源到底姓“公”还是姓“私”?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及其如何开发利用,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不能再让景区门票价隔一段时间就涨一次的现象循环下去了。

  其实,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遗产,都属于公共资源,这一点应该没有人反对。但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公众认为,这些是自然的恩泽、民族的资产,理应成为全体公民的福利;一些经营者认为,在我的管辖范围,我就有权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往往默许、支持甚至鼓励景区经营者提价、变相涨价;行业主管部门尽管不时提一提公共资源的公益性,但对于如何实现公益性却缺乏强力举措。

  于是,近年来,一些公共旅游资源沦为某些经营者的“私有资产”,变成了地方、企业的赚钱工具,旅游景区票价“涨”声一片——别人不涨我也涨,别人小涨我大涨,别人降价我观望,公益要求我打压。公共旅游资源沦为个别经营者牟利工具,不但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扭曲了公共资源的属性,而且导致旅游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景区乱象丛生,甚至受到取消星级景区资格的“红牌警告”。而惟一受到舆论称赞的杭州免费开放西湖景区的做法,则一直不见跟进效仿者。

  一些地方将公共景区的经营权变相由共变私,美其名曰公共资源企业化经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然而潜台词是,政府不能随意涨价,不能与民争利,但企业可以,经营者牟利天经地义。公共资源一旦姓“私”,资本的本性就暴露无疑,今天以这个借口,明天以那个原因,变着法地要求政府批准其涨价,甚至为了涨价不惜进行各种各样的公关。

  对此,主管部门要拿出切实的措施,制定出长远的规划,维护公共资源的公益性。一些地方应该改变将公共资源当“摇钱树”的做法,以有力举措让公共资源回归公益,遏制经营者的涨价冲动,对于公共资源已经变成收费工具的,要有计划地要求其退出。

  我们期待公共旅游资源回归公益,不再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愿景,要有个具体的时间表,要拿出切实举措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