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1 12:43:29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当国家统计局宣布202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00%时,北京皮村打工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件褪色的工装仍在无声诘问——2011年蔡义鸿先生在《城市化》杂志上疾呼“城市化质量评估应尊重公众感受”,住建部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95亿农民工中仍有43%未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中国数字社会蓝皮书》直指,1.6亿新市民在“健康码适老化改造滞后”的窘境中挣扎。从“PM2.5科普断层”到“算法霸权”,从“积分落户算计”到三河市的“颜色整治闹剧”,这场始于感性觉醒的城市化评估革新,仍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撕扯中寻找答案。
一、技术赋能下的“进步悖论”:数据丰盈与感知荒芜
住建部《2023年数字住建发展报告》显示,全国90%地级市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但公众获得感并未同步提升:
●算法暴政:《城市治理》2023年调查指出,杭州某社区用AI督导垃圾分类,保洁员日均修正系统误判126次导致腱鞘炎高发;
●数字牢笼:《南方周末》2024年暗访发现,广州推行“智慧门禁”三年,11.3%独居老人因指纹磨损、面容变化被锁家门。
●这与2011年原文警示的“科普断层”形成闭环——当雄安新区将3D城市模型接入政务App,78岁菜贩刘桂芳却因“找不到立体导航关闭按钮”在数字孪生街道迷路(《新京报》纪实)。国家信息中心2023年调研显示,67.5%市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像悬浮的玻璃幕墙,看得见摸不着”。
●破局之光:成都“市民痛苦指数”纳入考核,将医院挂号排队时长、公园座椅密度等200项体验指标数字化,推动78个地铁站增设哺乳室(成都市社科院报告)。
二、参与困局:从“数据过境”到“价值共创”的鸿沟
生态环境部2023年要求所有城市公开污染源解析数据,但《公众环境信息认知调查报告》揭示:
●南京某工业园用“0101”二进制编码公示排放数据,被网民戏称“赛博摩斯密码”;
●雄安数字孪生平台开放3.6万条道路数据,仅7.2%市民参与虚拟规划。
●这与原文揭示的“公示困境”惊人相似——当上海将垃圾分类数据接入“一网统管”,虹口区张阿姨却因“看不懂热力图”连续三月被罚款。中国社科院2024年研究指出,68.3%政务数据开放仍停留在“把文件扫描件挂官网”阶段。
●创新突围:深圳建立“数据翻译官”制度,由人大代表将空气质量指数转化为“哮喘患者呼吸痛苦等级”,推动全市中小学安装空气净化器。
三、制度性排斥:从“半城市化”到“深度市民化”的梗阻
国家发改委2023年数据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仅43.2%,较12年前原文提及的“半城市化”顽疾仍未根治,印证着原文中引用李兵弟警示:“避免农民光屁股进城”的现实重量:
●教育隔离:东莞积分入学政策中,“社区志愿服务1小时积0.1分”与“连续三年社保积300分”形成荒诞对比;
●医疗悬置:2.9亿跨省流动人口中仅37.6%完成医保转移接续,建筑工人王德胜跟骨骨折后因异地结算失败负债8万元。
●更具隐喻性的是无障碍设施的沦陷:中国残联2024年报告显示,全国67%盲道被共享单车侵占,郑州某主干道出现“18米盲道直通高压变电箱”设计(央视《新闻1+1》曝光)。
●希望星火:雄安新区取消智能门禁,改用方言导览员后,老年人政务办理效率提升70%;景德镇推出“新市民融入指数”,将方言掌握度、邻里互助频率纳入考核,带动本地通婚率上升18%。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十二年前您种下的“公众感受”火种,正在数字时代迸发新的能量。当杭州用声呐捕捉蝉鸣评估生态、当北京将胡同鸽群数量纳入文化保护指标,我们看见您倡导的“感性评估”穿透数据迷雾。那些曾被质疑的实践——深圳凭垃圾分类指导时长兑换落户积分、郑州绘制“城市病痛地图”优化医疗资源——恰是对“以人为本”的时代诠释。
但我们也看见,您在2011年警示的“科普断层”正在演变为“算法鸿沟”,“半城市化”创口尚未愈合,“数字形式主义”新伤又添。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将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环卫工暴雨抢险次数等生存指标纳入考核,这或许意味着评估体系正从“技术崇拜”回归“生命关怀”。
期待这场始于感性觉醒的城市化革新,终能在冰冷屏幕与温热呼吸间找到平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评估体系学会倾听摊贩的叫卖、盲人的拐杖声和农民工的乡音,城市才真正成为文明的容器。
【原文】城市化质量评估应尊重公众感受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11期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简称城市化委员会)自今年初推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简称《评估体系》)研究工作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继4月28日举行的《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新闻发布会之后,在11月16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评估体系》征求意见稿经大幅度调整后,再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充分尊重公众的感受,对新市民(指在城市中居住生活超过6个月的外来人口)的城市生活质量也纳入评估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镇)快速聚集,据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的农民工总人数达到了2.42亿。刚刚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2009年的城市化率为33.77%,较国家统计局的46.6%低12.83个百分点,涉及人口约1.6亿人。
由此所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结构滞后等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半城市化”难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评论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城市化质量却令人担忧。半城市化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村人口进城后的生活品质。”而住建部原村镇建设司司长李兵弟则形象地说:“中国应避免农民‘光屁股’进城”。
可见,提升中国城市化质量正是当前的急所要务。而《评估体系》征求社会意见的过程,正是汇聚民间智慧与意愿的过程,让公众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质量,把公众对城市病的真实感受和改善生活品质的迫切希望表达出来,正是《评估体系》反复征求社会意见的最终目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指标和数据固然重要,但毕竟那是死的条条和框框,公众所真正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城市化率的数据或者说PM2.5之类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某个数据是否超过什么界限,而是自己的眼睛里是否看到排成长队的车龙、垃圾成灾和灰蒙蒙的天空,或者感受到孩子上学难、医院看病难、鼻子里嗅到异样的气味等等。因此,《评估体系》在强调客观的量化评估指标的同时,还推出了公众参与的感性城市体验指标的内容。
《评估体系》之所以强调公众参与,其根本就在于如果评估结果是优良或合格,但公众的切身感受却不合格的强烈反差,公众依然会不买账。因为,城市化质量评估标准也好,城市发展质量也罢,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指标,都包含着深浅不一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深入浅出地对公众进行相关科普教育,即便公示了征求意见稿,披露了各种数据、信息,公众仍会是一头雾水,各种揣测猜疑、以讹传讹,也就在这一头雾水中悄然滋生。
因此,长期生活居住在城市、社区中的公众,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对环境污染、对交通拥堵、对社会保障、对城市安全、对空气质量的感受,才是《评估体系》关注的头等大事。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