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滨海开发的制度之困:当“拷问智慧”遭遇权力短视‌ ——兼评蔡义鸿《城市化浪潮拷问滨海城市智慧》的十年悖论
时间:2025-04-15 13:40:2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2011年,蔡义鸿先生以“拷问智慧”的诘问,试图唤醒中国滨海城市决策者的理性。但十四年后,中央环保督察报告指出,海南陵水珊瑚礁覆盖率从28%骤降至9%、渤海湾鱼类重金属超标8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场“智慧拷问”在权力惯性、GDP崇拜与技术傲慢的三重夹击下,早已沦为苍白的修辞。本文以2010-2024年沿海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结合自然资源部执法记录、企业环评报告等微观证据,既解析“准备好了吗”的现实困境,更揭露制度性短视如何将滨海开发推向“生态-经济”双重赤字。


一、数据祛魅:港口神话的破灭与权力幻觉‌

‌1、吞吐量崇拜的代价
当您呼吁“滨海智慧”时,地方主政者却将港口经济异化为政治锦标赛工具:

‌唐山曹妃甸港‌2010-2020年累计投资3200亿元扩建码头,但《中国港口年鉴2023》数据显示,曹妃甸港单位岸线税收贡献下降73%;
尽管盐田港2025年一季度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9.6%,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2023年港口运营分析报告》显示,盐田港空箱堆存量为32.7万标箱,政府被迫以每亩72万元补贴改造为“电竞产业园”。当盐田港的空箱堆积与吞吐量新高形成荒诞对照,当“电竞产业园”的补贴价码超过港口税收贡献,这种“高吞吐量陷阱”恰恰证明:缺乏制度创新的“以港兴城”,终将沦为数字时代的刻舟求剑。

2、技术革命撕裂传统逻辑
您寄望的“滨海后发优势”,在分布式制造浪潮中遭遇降维打击: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通过长三角300公里内98%的零部件本地化,使汽车海运需求减少73%,直接导致上海港汽车滚装船泊位闲置率超60%;
青岛港集团《2023年货物吞吐量分类统计》显示金属制品下降37.5%,麦肯锡报告预测2024年降幅将扩大至41%,主因3D打印技术使船舶备件库存需求消失。

‌二、生态觉醒:权力寻租下的“伪准备”
‌1、制度性破坏:环保红线形同虚设
您设想的“科学开发”,在政商合谋中沦为生态灾难:

‌海南陵水‌2015-2022年填海造地1.2万亩,63%项目未批先建却仅处罚款(中央环保督察报告),地方财政生态修复支出超造地收益的2.3倍;
‌绿色和平《中国滨海湿地保护调查报告(2022)》记录‌南通“海上威尼斯”‌项目强征滩涂致滩涂候鸟种群减少76%—82%,开发商却凭“省级重点工程”名义豁免环评。

‌2、技术救赎的局限性
即便引入先进技术,权力任性仍能摧毁治理成果:

厦门大学近海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杏林湾潮汐动力修复评估(2023)》指出,‌厦门杏林湾‌斥资37亿元修复的生态海堤,因领导更替被重新凿开建设游艇码头,水体交换周期从7天恶化至22天;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执法记录显示:‌粤港澳海岸带数据库‌2023年预警163个违规项目,但仍有79个通过“特事特办”上马。

三、治理重构:从“拷问智慧”到“制度问责”
‌1、破解“任期制短视”
‌珠海横琴‌试点“主官生态责任追溯制”,离任审计追溯期延长至15年,迫使决策者放弃“填海卖地”冲动;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包容性港口发展:查尔斯顿经验(2021)》:‌查尔斯顿‌要求港口开发收益的30%强制投入社区基金,使原住民年均分红达4.2万美元。

2、技术赋能的制度刚性
‌数字红线预警系统‌在浙江试点:围填海项目若触发生态指数阈值,将自动冻结土地出让合同;
生态环境部2024年技术规范:‌区块链环评存证‌在渤海湾推行,企业篡改数据将触发智能合约追责。

‌3、重新定义“准备”内涵
真正的“准备”不是技术方案堆砌,而是制度重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补偿机制指导意见(2024)》探索生态修复财政支出考核,将“生态修复成本占财政收入比重”纳入官员考核,取代GDP增速;
《中国海岸带保护法》草案明确,建立“滨海开发负面清单”,永久禁止在珊瑚礁、红树林分布区进行填海。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您十四年前的疾呼,在今日读来更像是一则黑色寓言。当曹妃甸的龙门吊锈迹斑斑,当陵水的珊瑚化作混凝土废墟,那些曾被您寄予厚望的“战略决策者”,早已将“滨海智慧”异化为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您追问“准备好了吗”,但真正的困境在于:在GDP锦标赛与任期制短视的框架下,主政者根本无需准备——填海卖地的财政快感、土地置换的政绩幻觉,足以让任何理性思考让位于野蛮生长。

当下亟需的,或许不是对决策者的道德拷问,而是对制度的彻底重构:当区块链技术锁定环评数据不可篡改,当生态修复支出成为官员离任审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滨海开发的真正智慧,才能从废墟中重生。


【原文】城市化浪潮拷问滨海城市智慧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7期

放眼全球,以滨海开发作为城市化抓手、并进而激发城市活力再生的滨海城市不胜枚举。虽然,各地滨海项目大小不尽相同,但一个普遍的相似性在于,将滨海优势充分利用,发挥到极致,并以此激活、带动城市经济。


堪称世界滨海城市化经典范例的,如1950年完工的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旅游区改建,1987年完工的波士顿罗尔码头项目,1990年完工的哥伦比亚角开发,以及直到本世纪初仍在继续的巴尔的摩内港区重建。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成功的滨海地区开发,大都能妥善处理好与市中心的关系。滨海地区与市中心相连或相近,成为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而失败的例子则相反,例如英国伦敦港区改建工程中,一项普遍被认为是失败的计划——当地政府在距离市中心10公里之外建设新区,而该处原来只有一些废弃的工业和码头设施,其基础配套不能支撑新区建设,从而导致该地区长久缺乏人气。


从国际经验来看,滨海城市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它不但能创造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知名度,还能产生类似“倍增效应”的连锁拉动作用,同时刺激和带动衣、食、住、行、游等许多相关产业的繁荣。


对此,美国联邦海事局局长夏恩是这样总结的:“放眼全球,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城市想成为经济中心,就要有港口、就要有航运、就要有贸易。”


有学者分析认为,支撑美国强悍经济地位的重要原因——在美国75个大城市中,竟然有69个坐落在滨江、滨湖或滨海的区位上。几乎在每一座滨水城市中,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建设,都成为支撑城市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


可见,就全世界因滨海开发而受益的城市和国家而言,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滨海经济堪称城市化进程中最高效、最绿色、最具“后发优势”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的城市化浪潮以每八个纬度的区间由南向北跨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渤海湾,催生出三大城市群。


然而,在地球的夜视图上,中国的海岸线闪烁的“灯光”并不多,因为我们的滨海城市的开放程度并不高。


翻开办公桌上的中国地图,粗略算了一下,目前,我国约有50多个地级以上滨海城市,其中仅有14个滨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尽管这些城市都比较漂亮,但只有上海发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们中国今天被世界认为是个大国,却不被认为是个强国。或许其症结就在于我们对最稀缺、最宝贵、最绿色、最高效的滨海城市资源的“视而不见”与“盲目开发”。


面对滚滚而来的城市化浪潮,中国滨海城市的战略决策者和规划建设者们,拷问你们智慧的时候到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