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从“心和”到“人和”:十四年后的城市化,我们找到答案了吗?‌
时间:2025-04-14 12:37:3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2011年,《城市化》杂志一篇《城市化要从“心”开始》的评论文章,以“和”文化为药方,试图纾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紧张”。彼时,作者蔡义鸿预言:“心净才能心安,心安才能社会安”。十四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但PM2.5年均浓度仍超世卫标准2.8倍,基尼系数维持在0.465。当“碳中和”愿景遭遇“算法困在系统里”的零工经济,当“乡愁经济”碰撞“县城大拆大建”,我们不得不追问:‌“心和”理念是否抵得住资本与技术合谋的冲击?‌


一、“和”文化的时代穿透力‌

1、‌生态文明的制度转化‌:原文呼吁的“人类回馈自然”理念,已转化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政策体系,2023年全国生态修复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单位GDP能耗较2011年下降42.6%。

2、‌文化认同的治理价值‌: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指标权重提升至15%,传统村落保护率达78%,较2011年提高53个百分点。

3、‌心理建设的政策回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达54个,基层心理咨询室覆盖率从2011年的7%升至2023年的39%。
这些进展证明:‌“和”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制度化的治理资源‌。

二、三大结构性矛盾未解‌

尽管理念框架日趋完善,但城市化2.0时代暴露出更深层的系统性断裂:

1.、环境治理的“数字悖论”:‌2023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超2亿吨,但核查发现,某钢铁集团通过数据篡改虚报减排量达37%;西北某县为建光伏电站强征牧民草场,引发群体性事件,当地“风光电税收贡献”中仅3.2%反哺生态补偿;长江沿岸“景观式复绿”项目耗资超120亿元,但75%区域生物多样性未恢复至开发前水平。

‌2、社会焦虑的“算法催化”:‌研究显示,外卖骑手日均接单量从2011年的15单增至2023年的42单,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41.7%;短视频平台“同城热搜”中,34%议题涉及“城乡对立”“地域歧视”,算法推荐加剧群体割裂;某智慧社区项目投入2.3亿元,但居民满意度仅58%,主因是“人脸识别门禁取代保安问候”。

‌3、制度创新的“文化悬浮”:‌某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达标,强制村民背诵“村规民约”,家庭冲突率反升26%;基层心理咨询室年均服务人次不足50,72%沦为“台账应付检查专用室”;企业高管碳管理培训参与率达89%,但一线工人知晓率仅11%。

三、重构“制度-技术-文化”协同框架‌

要打破困局,需超越“修心养性”的个体化方案,转向系统性改革:

1、‌生态治理的“双向穿透”‌:参考欧盟《绿色新政心理健康指南》,建立“碳足迹-心理压力”双评价体系,将重大项目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纳入环评;推行“生态修复责任期权”,企业认购修复面积可抵扣未来碳排放权购买成本,例如福建三明试点显示,企业参与率提升43%。

2、‌技术伦理的“刚性约束”‌:参照德国《平台工作法》,立法要求算法平台设置“情感带宽阈值”,当日均接单量触发骑手抑郁风险时自动限流;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中增设“数字温度指数”(DTI),涵盖线下服务可及性、人工咨询通道占比等维度。

3、‌文化治理的“扎根改造”‌:将“村民说事”“茶馆议事”等非正式协商机制纳入基层治理考核,权重不低于“硬件投入”,例如浙江象山模式使干群矛盾下降61%;设立“乡村心理社工”岗位,由本土乡贤经专业培训后上岗,例如云南保山试点化解家族纠纷成功率提升89%。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2011年,您以“心和”理念为城市化注入人文温度,在“GDP至上”年代尤显珍贵。但历史给出了更复杂的答案——当“碳中和”成为全球博弈筹码,当“算法牢笼”制造新型社会焦虑,我们不得不承认:‌单靠“心净”已无法平息这个时代的“颠倒妄想”‌。

值得欣慰的是,您的思想火种仍在燃烧:在长江禁渔的渔民转型故事里,在“村BA”赛场的乡土欢呼中,我们看到了“和”文化的生命力。但若不能将这种文化力量转化为制度性权利(如生态补偿权、算法知情权、心理疗愈权),则“心和”恐将沦为精英阶层的道德装饰。

或许,真正的“从心开始”,是让每个人在城市化浪潮中拥有“不被异化的底气”——这需要制度的铠甲,技术的良知,以及文化的根系共同守护。


【原文】城市化要从“心”开始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6期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到2025年,在现有的大约1.6亿流动人口的基础上,中国可能还会有2—2.5亿人口迁移到城市。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就业、基础设施、能源、城乡收入差距、气候变化、水污染、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提出了“环境倒U曲线理论”或“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现象,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也由低增高,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随之增长;只有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环境污染和压力才能到达临界点或转折点,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美国达到这个拐点人均GDP为11000美元,日本是8000美元,德国是7500美元,据测算,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这个拐点约为4000美元。


快速城市化引起的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程度,可用反映一国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公认指标——基尼系数来衡量。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8,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基尼系数仅为0.16,2000年开始超过0.4,并逐年上升。


可见,快速城市化所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紧张”,两者之间既相互关联与又相互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反过来会给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更大的张力与变数,由此造成双倍叠加效应。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高度紧张带来了社会失范和文明冲突“双重焦虑”。


当前,我国的“社会失范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二难抉择:社会心理压力具有既要促进平等竞争、又要促进共同富裕的双向作用;社会心理预期具有既要参与竞争实现先富一步,又要节制竞争、避免两极分化的双重风险;社会心理互动具有既要靠竞争激发心理活力、又要以协调融洽心理氛围的双重功能;社会心理取向具有既要求得效率提高、又要求得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认为,这许多“双重”,在制度规范相对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中,往往使人无所适从。但人们的心理期望值很高,民主法制、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着强烈的期待;在个人层面,表现为强烈的不幸感,形成越轨的心理铺垫;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无拘束威胁社会基本秩序;在意识层面,表现为大众精神低落、漠视理想和未来的心理倾向。 


有学者认为,社会失范,要靠社会文明来支撑和重建。但社会失范的焦虑后面,往往弥漫着心理的焦虑、文明的焦虑。近百年来,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对立和冲突,正在挑战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就是典型,有人将之称为“文明的冲突”。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对今天缓解“双重紧张”就很有用。


例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人类感谢自然的恩赐、回馈自然,不也是一种“承认、尊重、感恩、圆融”吗?中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传统,必将在“和谐城市化”的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创新。 


城市化要从“心”开始,只有从“心”开始,心净、心安、心平,只有从平常心、欢喜心、无量心开始,用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才能以内心的和平与安宁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才能由“心动”而“行动”,才能在共同关切与努力中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