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兼副秘书长
农业管理专家
这两天调研,大家都在谈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这是现在很时髦的话题,一二三产业融合之后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第四产业,就是智慧型产业,它属于知识经济产业的一个范畴。智慧型产业首先是知识型经济产业,然后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乃至智慧化。大家现在都说互联网+,然后是物联网,再往下是什么网呢?一定是智联网,一定是可以感知的、可以交互的,既可以物物间也可以人物间,甚至可以自我认知、自我修正、自我学习的。所以,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奔向这个方向,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这次我看到了玫瑰合作社、葡萄合作社,因为搞农业工作,我对合作社比较感兴趣。但是我还想看到的一种形式,就是本地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很可惜这次没看到。家庭农场是十八大首先提出来的,这两年的一号文件也都涉及到家庭农场,这是近两年国家侧重发展的、政策大力倾斜的。当然,山西以及各省都制定了自己的家庭农场标准,我相信运城市应该也有,永济有没有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模式?希望有机会能够实地看一看。
玫瑰合作社给我的感触颇深,为什么呢?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农民朋友组织起来自己苦干,到今天生产出那么优秀的产品,而且坚持品质第一,非常不容易。在合作社这种模式上,我认为国家应该有两个抓手,一是要清理一些僵尸社、空心社,二是要加强合作社的形式。比如葡萄合作社,我翻了翻出勤簿,但没看到上岗、分工的详细资料,因为我关心的是农民职业化这一块。所谓农民职业化,首先体现在分工上,合作社靠农民自发去组织、去生产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农民职业化上如何引导、组织农民搞好合作社的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由此我想到扶贫工作,在山东、云南、四川等地考察的时候,现在普遍的做法是结对子,有的领导亲自挂帅结对子,各部门也在结对子,都有任务有指标,这说明中央、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比如叫一个非农口部门的同志到农村扶贫,怎么扶?他一辈子搞非农业专业,不懂种菜养猪,工作起来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不是说不应该,而是超出了他的专业知识范围,压力很大,往往事倍功半。这几年深入基层,我也看到一些不错的扶贫模式,基层同志利用自己的途径、自己的优势处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用合作社的方式,几户农民带一个贫困户,政府牵头、干部带头、农民互助、走精准脱贫致富的道路。所以,扶贫攻坚一是要靠党和国家政策,另外要具有勇于攻坚的精神,同时更要建立健全善于解决问题的制度。2019年是精准扶贫攻坚年,更应该及时在这方面尝试新的有效的办法,这应该是我们基层政府多思考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主要抓产业发展方向。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科技先行,要抓技术、抓规范。我们国家的标准化建设做的还是不错的,国家产品标准日趋完备、完善,但生产过程也要抓规范,建标准。二是要抓文化发展。运城、永济的历史积淀这么丰厚,但挖掘还不够。“文化”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易经”中,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我们历史长河中有关“文化”的第一笔。文化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是提高凝聚力、向心力的。三是要市场主导。农民关心的是市场,这次来调研,当我和农民朋友一提到帮助打造市场,往往他的精神头就来了。可见,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地方包括我们运城、永济都需要市场,市场需求是生产的原动力。
同时,抓农业生产还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产业在区域内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要发展成区域联办、主体联合的形式,要靠多家企业,要以一家企业为主但不能一家独大,做发展规划时注意这些。二是要从优质、高效两个方面入手。我经常跟农民朋友说,要抓利润率而不要抓利润值。我们曾经扶植农户搞富硒产品,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技术,让他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后来我们不再扶植他了,因为他名气打上去了就不再做富硒了,或者说他就拿很少的土地做富硒,后来就开始掺假,玩虚的,出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靠什么?一方面农业企业要靠企业自我管理,同时更要靠政府、靠制度,政府要把监督职能还要抓紧。
记得前段时间有报道,有人到日本旅游,明知当地超市的大米产自我国东北地区,但依然把90多块钱一斤的大米扛了回来。他为什么不去东北地区买东北大米,而是到日本买?因为他相信日本的质量保证体系。抓质量是需要时间、需要真功夫的,不能急功近利,坚持下去,消费者一定会知道的。所以,希望我们的生产者、加工者,包括政府,从综合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