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武汉:“辛亥首义之城”打响“抢人第一枪”
时间:2018-07-26 15:08:23  来源:城市化杂志 

  武汉房地产近三年一直呈牛市,有的中介还“开创”了买楼要交几万甚至数十万“茶水费”的奇葩做法。在“新一线”城市中,武汉最早开始“抢人行动”,但记者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武汉人并没有把房价上涨归罪于“抢人新政”;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武汉楼市此前一直被低估,眼下的上涨是回归正常价值。

  作为高考大省的湖北,武汉户口显然不能吸引“高考移民”,在升学上的附加值,远不及天津等城市。武汉要抢人,或者说武汉户口的价值,在于人才能够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即通常所说的“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于“辛亥首义之城”武汉而言,2017是改革力度空前的一年,多项改革创新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开展“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创设招才局、网上群众工作部”……

  这一年间,武汉用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招揽人才。2017年武汉市GDP增长8%,五年以来首次高于湖北省增长速度,这与武汉大力实施的“人才计划”不无关联。

  一个城市的光荣和梦想

  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在武汉大兴“洋务运动”,“汉阳造”武器是中国近代工业第一品牌;作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城”,“武昌起义”城头一声炮响,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三镇之一的汉口,是近代著名的对外通商口岸,20世纪初,对外贸易额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新中国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武汉也是中国八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城市抛在了身后。21世纪初叶,面对中部经济“塌陷”危机,时任武汉市长曾经在全国两会的湖北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三声疾呼:“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希望重新找回迷失的武汉价值。

  武汉人的血始终是热的,继承屈子遗风,“上下求索”虽百折而不挠、九死而不悔。经历了“武汉在哪里”的迷失期和求索期、“满城挖”的阵痛期和涅槃期,武汉不断寻找突破点,最终由点到面,形成整体上升态势。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上升到国家战略;2007年武汉和周边8个地级市组成的“1+8”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级“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武汉GDP过万亿,是中国第八个GDP过万亿的城市;2016年,武汉被定位成国家中心城市,GDP总量超过新西兰;2017年武汉GDP超过1.34万亿,继续登上中国经济十强市榜单。

14d5dc919049b27fedfc669813a45b58.jpg

楚才回家北京站活动人潮涌动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开启“人才争夺战”

  武汉现有89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30万人,世界第一。过去,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向往一线城市。人才流失,一直困扰着武汉。

  2017年1月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一新,出任武汉市委书记。履新不满一个月的他,在武汉市党代会上提出:“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大学生是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一批人,要把这批人留下来”。

  2月,陈一新与企业家座谈时介绍新构想:武汉将集中优势兵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随后,武汉市发布百万大学生留汉9大政策,通过“走进去(进校园宣传)”“走下去(带大学生到武汉基层体验生活)”“留下来(出台系列吸引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干起来”(多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扎根环境和条件)四大抓手,拿出最大诚意吸引大学生留汉。陈一新亲自“喊话”大学生们:有梦想,留武汉,一起创!

  “住房、落户、收入是吸引人才能否留下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武汉留人之策非常贴心:凭毕业证即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出台最低年薪指导标准;通过各种方式筹集人才安居住房,人才公寓拥有食堂、洗衣机、共享汽车等生活设施,每月房租才几百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方式,每年提供1万个以上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一年半来,武汉留住人才的新政不断“升级”加码。

  “青桐计划”等为人才搭建创业孵化器

  人才能否留下来,发展平台是关键。为此,武汉做足创新创业这篇大文章,对接一线人才和资本。

9879b9e0fd65d5408812abd9a7f0962a.jpg

光谷双招双引交流会

  吴瑞诚是湖北赤壁人,7年前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研究生毕业,去了阿里巴巴。2016年,吴瑞诚回到武汉,加入当地互联网企业中的“独角兽”斗鱼直播,成为斗鱼第一个大数据工程师。斗鱼联合创始人张文明对他说:“斗鱼的大数据是一张白纸,任你描绘。”吴瑞诚从“光杆司令”起步,拉起60多人的团队,成为斗鱼直播数据平台部技术总监。如今的斗鱼,三分之一的员工是从一线城市回流的。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武汉市出台了“青桐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大学生创业特区等众创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和“拎包入驻”、“百兆上桌”等“保姆式”孵化服务。目前,全市各类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家级众创孵化平台数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在孵企业总数已过万家。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该高新区的另一个头衔是“中国光谷”,经过多年经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它被誉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第四极,已聚集50多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的“第二总部”,还有1800多家“互联网+”企业。

  今年6月24日,由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市招才局共同主办2018“楚才回家(北京站)”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组团、人才唱戏”的方式吸引科技产业前线的人才、资本和项目。58企服、丰巢科技、火花思维等十家互联网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公司现场与武汉光谷签约,宣布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

  现场签约落户的企业中,企业平均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其中估值100亿美元以上的有6家,分布在互联网教育、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交通出行、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

  同时,武汉光谷还带领斗鱼、石墨文档、烽火通信等50余家本土企业来到现场,招揽京城优秀人才。这些公司的CEO认为,光谷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就是人才,光谷有着丰富的人才优势。这些公司近期将在光谷招聘数千人,推动区域创业创新生态。

  业界认为,“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首选地”已成为光谷的新名片。包括小米、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摩拜单车、海康威视、沪江网校、跟谁学、滴滴、去哪儿网等5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已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或研发中心。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子清说:光谷成为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多个领域、多个区域、多个行业的共同迸发。光谷的产业技术、城市场景、数据网络、政策灵活等优势,成为了光谷发展第二总部经济的必然因素。相信不久的将来,光谷第二总部的名单,将出现更多更具影响力的名字。

  有人就有未来。武汉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毕业后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到2016年是15万人,2017年武汉市已吸纳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万人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人,落户14余万人。

  知名企业家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打CALL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众多高校为国家培养了300多万高素质人才。2017年2月28日,武汉市创造性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邀约全球的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一批知名校友热烈响应,武大校友、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说:“无论是从情感角度还是从理性判断上,武汉都到了投资的战略机遇期”。

  2017年4月8日武汉招才局成立,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与武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对全市人才工作职能、政策、资金、力量进行统筹,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张政策清单,专项基金“一个口子报、一个口子出”。陈一新任武汉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招才局的第一个动作是聘请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等16位知名校友企业家担任“招才大使”或“招才顾问”。武汉大学校友雷军说:“我对武汉的感情非常非常深,我也非常希望能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5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近千名校友汇聚第一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用华中科大人的方式,助力武汉大城崛起”。

476569694bfe4346ad347d62af3bdda2.jpg

武汉光谷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摄影:吴飞)

  8月26日,一大批武汉大学校友集体回汉,留下46个项目。其中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带来360亿元的投资大礼,他略带调侃地说:“我对武汉大学并没有太多感情,因为我1979年考入就读的学校是并入武汉大学之前的武汉水利学院。”他强调自己偏理性,投资武汉是因为看重“顶牛的‘武汉大学校友商帮’”。

  9月1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唤回500多名校友,多个金融项目将推进武汉中部金融中心建设。商界“铁娘子”董明珠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2008级学员,她欣然受聘担任武汉“招才顾问”。董明珠说:“中南财大这次校友会,真是‘财大气粗’!武汉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是一种创新模式,校友们带回项目更多的是一种资源共享。我希望校友到这里来要实实在在带来项目,为当地经济带来发展,那就是最好的投资。”

  一年多来,武汉举办了十余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陈一新亲自出席了2017年的每一场“资智回汉”大会。校友身份“比任何调查都管用的背书”,在价值观认同下,校友们看准风口“抱团”回汉,“武汉+母校+校友”同心圆越画越大,校友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3014亿元,占全年武汉招商签约总额的五成多,“校友经济”已经形成强大气场。

  与此同时,武汉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去年提出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做到“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程,去年武汉各类招商引资签约总额2.58万亿元,是2016年的6.8倍,实际到位资金8227亿元,增长43%,创历史新高。

  武汉一系列招才引智的组合拳,被舆论认为是全国性“人才争夺战”的发端,在全国引发了“蝴蝶效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