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武汉的建筑四世同堂——专访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
时间:2014-12-09 20:41:2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 晴 

8a6d17ac44d178b669e2888252d8f528.jpg

  得知《城市化》杂志对昙华林历史街区做专题报道,刘奇志欣然接受记者的专访。专访中,他以昙华林历史街区为例,介绍了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做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自己对老建筑、对历史街区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老建筑就像家里的老人,老人存在,这个家就是四世同堂,就能知道很多历史。所以老建筑是很好的财富”。

  他寄语城市规划者要从多维角度去看历史街区,“因为这是价值问题、认识问题”。

  他希望历史街区的保护能得到广泛的参与,因为“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如果把城市的建筑看成是人的话,我们规划工作者就是招呼大家合影照像的人。只有大家心朝一处想,眼朝一处看,才能照好大合影”。

  规划“公约”留住城市“古董”

  面对城市建设体量攀升,城市建设性破坏随处可见,一些承载着城市文化历史记忆的特色历史街区正在人们的哀叹声中逐渐消失。该如何保护这些老街,留住城市之根?面对《城市化》杂志记者的提问,刘奇志说:“就让我们以昙华林为例来谈这个问题吧。”

  “2002年,我们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武昌区做调研。调研到凤凰山一带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挺不错,就往里面走,结果这一走,发现一条普普通通长仅数千米的昙华林街区,藏匿有这么多的宝贝!于是我们赶快做调查,看看这里都有哪些历史资源,结果越调查,发现珍贵的历史资源越多!这里不仅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中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建筑文化、居住文化、革命文化等的重要代表地段,还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有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园、老领事馆、老城墙……”

  对于这一意外发现,刘奇志意识到必须尽快制定保护性规划才能留住这些城市的“宝贝”。于是他组织局里的相关部门编制规划。2003年,《武昌区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出台,让昙华林历史街区有了第一道保护“防线”。

  “我们的城市建设速度太快,昙华林,因为地形凹在这个区域中,才没被太多人发现,所以保护了下来。”对身处城市中心区的昙华林能够在快速城市化中“安然无恙”,刘奇志为昙华林感到幸运。

  而面对城市化进程中诸多历史街区的破坏和消失,他不无遗憾地说:“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像古董,可是大家往往只看到了它的破败,没有看到它的价值。”在他看来,“城市建设的短平快让我们看不到这些价值。如果能够像欧美城市一样真正地将历史文化名城、名街打造出来,其体现的价值比建设新的建筑、新的城市要高得多。”他形象地比喻说:“它们就像家里的老人一样,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行动慢了,没有看到他们的智慧,就会觉得他们不如年轻人。也许一个老人的一个点子就足以让年轻人花费很多年才可以拥有。可是,我们现在只看到表,没有看到质。”

  “就昙华林来说,凝聚各界对她的共识,对于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刘奇志说,一方面,我们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对昙华林历史街区要有认识。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认识也很重要。在社会的呼吁下,社会各界认识程度的提高,让我们推进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更容易,也为下一步工作做了铺垫。

  “所以,2004 年,在《武昌区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的基础上,为了让保护性规划成为公约,我们又编制了《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武汉市区两级政府正式启动昙华林历史街区抢救保护工作。”

  在刘奇志看来,“《规划》的出台,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都对昙华林的保护有了管理和引导的依据。”

  保护历史街区离不开各界参与

  在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刘奇志深感:“历史街区的保护,光靠几个人去呼吁,尤其是规划技术人员去呼吁是不行的,需要各方参与,社会力量最关键。”

  他介绍说,近年来,武昌区政府在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上积极作为,态度鲜明。比如,不断和昙华林周边的大学院校加强联系,提高共识。《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与控制规划》出台后,武昌区政府更是从面上将保护工作铺开来。“这一铺开来,昙华林就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了。” 

  “从我们来讲,一开始,还只是对昙华林这一条街进行保护工作。但这条街就像一棵树,要想长大,需要土壤。由于这条街是武昌古城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武汉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我们把这条街和武昌古城规划结合起来一起做。”

  2008年6月,《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批通过,相关规划明确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范围、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向,成为实施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建设的基本依据。

  “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当年之所以会有昙华林这条街,就是因为她的周边有很好的坏境,比如农讲所、毛主席故居、中央机构等等。”刘奇志说,“这条街的放大,使得它不是单薄的一条街了,而成为一个历史的网络了,这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昙华林的保护工作中,离不开社会各界广泛的参与。正是大家的参与,让我们感到这些‘古董’的价值越来越大,同时也更利于昙华林保护工作的展开。”

  他举例说,比如,最开始我们走进这条街的时候,只觉得这里面的建筑很有味道,后来历史的、建筑的各方面专家介入进来,发现原来这里的建筑有美国教会的、瑞典教会的、意大利教会的、英国教会的。我们对这个“古董”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另外,居住在昙华林的居民在这12年中对昙华林历史文化的认识不断提高,知道该如何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这让刘奇志倍感欣慰。他说:“12年前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多是向我们抱怨家里的房子有多破旧。现在,他们和我们谈论的往往是如何保护这些老建筑,将老建筑的价值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里的价值,同时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包括这次《城市化》杂志对昙华林做专题报道,我认为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宣传昙华林,让更多的人关注昙华林。”

  他还告诉记者,最近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其它部门组织大学生就昙华林规划设计方案举行设计大赛,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昙华林,共同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中去。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者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如果把城市的建筑看成是人的话,我们规划工作者就是招呼大家合影照像的人。人都各有自己的思想,但合影的时候要大家心朝一处想,眼朝一处看,排列有次序,这样才能照好大合影。”刘奇志深有感慨地说。

  历史街区是价值问题、认识问题

  武汉的历史建筑随处可见,昙华林林立的宗教、学校、医院等众多近代历史建筑,青山的苏式红砖房,汉阳的老铁厂,汉口的各国老租界……有人曾问刘奇志为什么要保留那些老房子,刘奇志答道:“这就像家里的老人,老人存在,这个家就是四世同堂,就能知道很多历史。老人如果走了,这个家所能知道的历史就缩短了很多。所以这些老房子是很好的财富,你只要把它维修好,它发挥的价值比新建一个建筑要大得多。时代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把前人功绩都毁掉的基础上,这是每个规划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在强调“让武汉的建筑四世同堂”的同时,作为老一辈的规划工作者,刘奇志认为“要从多维的角度去认识历史街区,因为这实际上是价值问题,是认识问题”。他说:“前两天,我看到一个电影预告叫《星际穿越》。我觉得我们做规划的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很多时候,我们只在三维空间思考问题,有了历史,就是四维空间,如果再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就是多维了。社会就是一个多维空间。就昙华林来说,对于居住在这个街区的老人来说,可能从四维空间看昙华林,而对于从外面来昙华林的旅游者来说,可能是五维以上的空间看昙华林,因为这里和他们生活的四维空间不一样。”

  他还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老城区价值会越来越高。“因为我们国家正在步入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区域特别留恋。城市中心区往往是老年人生活比较便利的地方,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建筑保护下来,价值会越来越高。”他建议,应该让那些退休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到昙华林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做接待员,那样的话,味道就更足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