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国家的部署与地方的担当
时间:2016-10-12 16:17:0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明 亮 刘建飞 

  1.推动低碳经济的国家部署

  低碳是一个全球化命题。在应对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曾被视为各国政府为人类免受气候变暖威胁而做出的减排承诺,中国也相继于1992年和1998年成为两项协议的缔约国。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任务。随着国际碳减排格局的不断变化与我国碳减排任务的持续升级,2014年11月12日,我国在与美国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发出了碳减排最强音:计划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持续升级的碳减排任务将我国带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进程。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与2012年分两批确定了6个低碳试点省份和36个低碳试点城市。试点的主要任务是测算并确定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配方案,建立该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和登记注册系统,并培育建设交易平台,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支撑体系等工作。

  2.长沙县主动而为的担当

  在我国达成碳减排任务过程中,对外,面临着兑现减排承诺的压力;对内,则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挑战,同时还要应对发展与减排的矛盾、国家政策与地方和企业执行间的矛盾。如何达成碳减排目标? 虽然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却也从来没有怠慢,县委、县政府一直秉持的“南工北农”政策就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平衡结果。而创建“零碳县”的提出不仅能够有效分担国家的碳减排任务,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沙县确实存在工业废弃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等问题。长沙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国良曾表示:“管控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对百姓造成危害。近几年,长沙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要把这些问题纳入到关注的范围内。”在2013年的党代会上,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国率先建成零碳社会”的想法。此后的2014年1月,长沙县正式成立了由杨懿文任组长的“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零碳办”),全面统筹、实施“零碳县”所有相关工作。2014年2月,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开展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长沙县实施“零碳县”战略的大幕正式拉开。

  3.“零碳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延伸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长沙县于2010年就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除公益设施建设外的所有土地出让,每亩增加3万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11年,共征收生态补偿基金5400万元,建立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运行体系;2012年,关闭金井镇及春华镇内最后的两家皮革厂,金井河的生态逐渐恢复;2013年,退出县域内全部造纸厂,浏阳河与捞刀河长沙县段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水质;2014年,通过“招商选资”,拒绝了40多家污染企业的入驻,同时,将生态补偿基金从3万元调至6万元每亩;2015年,决定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继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长沙县每年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平均占GDP比重的3.8%,并积极推行了“工业项目进园区”策略,用尽量少的土地资源,创造尽量大的效益,同时将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农村,保护山水资源。目前,全县300多家重点企业聚集在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99%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格局。此外,长沙县的森林覆盖率较高,2014年,森林覆盖率为49.2%,比上年提高了1%。长沙县连续多年采取的森林禁伐措施使林木蓄积量保持稳定状态,能够为“零碳县”建设提供一定的森林碳汇基础。

  正因为上述工作,长沙县曾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先进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等一系列称号。2015年,在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长沙县的“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级”取得了A+的成绩。长沙全县目前已有19个乡镇(街道)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街道)的命名,国家生态乡镇创建比例达到了89.47%,建成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19个,市级生态村173个。长沙县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亦开展了两型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企业等试点示范,很多经验可以直接用于“零碳县”的推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