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创新转型 促进小城镇绿色发展
时间:2011-04-08 15:01:04  来源:中国建筑报  作者:李兵弟 

提升中心区域功能,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要在都市化或准都市化的区域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适时适度改造农村居民点的聚落形态,再造已经失却的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生态绿地和环境湿地,形成与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合理分布、功能有别、紧密联系的城乡空间布局。

要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及人口的集聚结合起来,合理确定中小城市的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纳能力、承载能力、特色能力和县域经济带动能力。东部地区重点完善小城镇功能,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部地区重点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支农产业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

城市和乡村在国家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城乡聚落空间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或职能,城乡空间有差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规律与内涵。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明确城乡空间有差异化的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绝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

一般来说,广大的农村地区要承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以安全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鉴于此,要优先发展能够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建制镇,特别是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的特色镇,有一定产业基础吸纳农民工的工业镇,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工贸小城镇,有效改善周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中心镇。

对纯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保护地区,重点是加强以小城镇为主的基础设施延伸服务,吸纳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多种服务业,将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优先向国家重点镇配置,促进城市的优势资源和先进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引导小城镇有特色地发展。

加强制度创新与机制建设,强化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引领

我国众多的小城镇,是带动县域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将这一部分城镇做大做强,就增强了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首先,国家“十二五”规划要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积极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城镇品质,在制度安排、政策引导、措施落实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尊重小城镇发展优胜劣汰和自然融合的生态过程,国家重点打造支持小城镇发展的金融市场与信用环境,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积极发展完善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尤其是产业能力和基本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小城镇向着小城市发展。如启动设市机制,改革设市模式和基础条件要求,将依建制设市改为按经济实力和非农经济活动状况划块设市;研究市管县的行政模式,弱化地级市的直接管权,强化县一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配权;对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有城镇功能的行政实体实施新一轮的促进发展政策;按照独立税种、扩大税源、稳定税基、提高税率、专征专管专用的原则,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建设维护税。

加强公共政策指引,探索农民进城进镇新模式

我认为,要下决心转变农民长期以来光屁股进城、在城市中完成生存与发展的原始积累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这需要加强公共政策对吸引农民进镇就业定居的指引,探索出农民带资产进城进镇参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比如,要探索农村非留用地发展的模式,让农民自行选择进城进镇转户定居,还是留在农村生活。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参与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分配的路径,以实现向市民化转化。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小城镇绿色发展

城市和城镇是地球上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主体,统计认为,城市人均能源的消耗是农村的3倍。今天,我国的城镇建设消耗了全世界45%左右的水泥、38%的钢材,我们房屋使用中的能耗占了全国能耗的40%。

因此,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大力推动小城镇绿色发展。城乡规划要不断关注发展目标的设定,更要关注发展过程中的绿色政策设计。不但要看改革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更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公平性。

首先,加强小区域规划促进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比如在共用河流水系的流域地区、城镇交通紧密联系的地域、有共同生态环境挑战的小城镇地区,为共同应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挑战、共同组织对共享资源的利用、共同协调对紧缺资源的统筹使用,共同协调跨城镇边界的小区域规划,拟定共同的行动纲领,提出趋近的规划目标,制定共同约束的发展环境,提高共同发展的利益追求,放大共同发展的效应,解决发展的恶性竞争和环境冲突。

其次,用科学规划设计正确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如编制能够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科学合理地引导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出行,尽可能减少钟摆式交通。对城镇建设的土地利用尽可能实现混合功能,尽可能减少噪音、污水、空气等污染。以合理的工程措施,更重要的是以非工程措施来应对雨洪威胁。规划城乡交融的绿色空间,保证小城镇的绿地面积。更加有效地节约使用水资源,对节水做出更有远见的规划安排。

最后,以关键技术应用推广保障小城镇绿色发展。如推动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风光互补路灯照明系统,实施低冲击的开发模式,实现与现代绿色建筑相结合的分布式农业系统;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技术;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倡导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推动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与“双零换乘”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等。

特别是要重视保护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及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的农村聚落形态,保护依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的小城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李兵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