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种力量正在推动中国乡村文明的终结
时间:2011-03-24 13:31:4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孝德 

在工业化目标导控下,在政府主导的雄心勃勃、运动式的城市化浪潮中,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走向终结的剧烈阵痛中。不论是按照工业化的目标和现有工业化、城市理论的支持,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给定的参照系,当今社会主流认识都把它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从正在兴起的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来看这个所谓的历史必然,如果我们不是以西方的城市化模式为目标参照系,而是以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为根基来看这个历史趋势,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以让农村消亡的中国城市化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历史的走偏。我们正在终结的不是一个被定义为落后、愚昧的农村,而是正在斩断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在此不得不以这样的口气呼吁:拯救中国的乡村文明!

目前在中国有三种力量正在支持与推动着让农村消亡的城市化。

一是在文明形态上判处乡村文明的死刑,使其失去存在的时代理由。让中国乡村作为一种文明走向终结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这就是来自中国所追求的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逻辑。由于中国古代五千年的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载体又是农村,而工业文明与工业经济的载体是城市,由此成为当今主流观点所认定的逻辑,即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必然成为农村与农民消亡的过程。

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农村与农民也一直是中国政府和媒体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能误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改变了对乡村文明死刑的判决。其实,目前所做的只是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国乡村文明走向终结过程中的痛苦而已。许多地方按照城市化模式进行的对中国传统农村的改造,只不过是让中国乡村文明就地终结而已。如果让中国的农村能够就地城市化,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种痛苦度最低、梦寐以求的城市化,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新农村试点式的城市化,是一种投入成本巨大的城市化,不可能普及到所有的农村。

二是在经济发展上,通过偷梁换柱、釜底抽薪,致使乡村文明失去存在的根基。使中国乡村失去存在理由,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就是市场经济不喜欢乡村。围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会轻易地找出许多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就是城市替代农村、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改革30年的事实出发,会发现市场经济与乡村的关系,并不像理论所认定的那样。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之路,不是从城市开始,而恰恰是从乡村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承包制改革为起点,成长起来的中国乡镇企业,不仅是中国最早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发展起来的经济体,而且也成为催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酵母。正是由于承包制提供了不受传统计划经济控制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才使中国东南沿海的乡村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早的发育地。所谓市场经济不喜欢乡村,是从进入21世纪以来,在实施第十个五年规划中,启动城市化发展战略开始的。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不喜欢的不仅仅是边缘化的乡村,同时也包括了中小城市。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随着大城市群的崛起,走向衰退的不仅仅是农村,还有与中小城镇联系在一起的县域经济。

在城市化过程中,使乡村远离市场的力量,并不完全是市场本身的力量,其中包含了主流理论诱导与政府干预的力量。尽管在中央政策一直主张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在各级地方的规划与所支配的资源配置中,实际是按照现代化=工业化+大城市化的模式进行着。在这样一种战略和理论定位下,未来中国农村的唯一功能,就是留下5%的农业人口满足90%人的粮食供给。尽管市场也喜欢农村,但是因为有一种比市场力量还大的力量已经不喜欢农村,由此决定了农村必然在市场经济中走向消亡的结局。

正是在这样一种战略定位的导控下,就有了一系列让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资源开始撤走的举措。首先是给乡村经济输血的农村金融开始从乡村收缩。其次是原先在乡镇的企业总部开始向城市转移,分布在乡村的企业向县城园区集中。再次就是让分布在乡村的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凡是能流动的要素在政府干预作用下(不排除市场力量也很大,但政府干预力更大),能撤走的全部撤走之后,在乡村只留下了守候的老人和儿童,以及他们的住房和土地。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文明的终结就呈现在眼前。

三是在文化传承上,改变乡村文化传承模式,形成反乡村文化,让乡村文明的文化传承断根。无论中央推动的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有多大,也无法抵消另一个弥漫全国的观念,这就是乡村就是愚昧、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如果说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乡村就已经被学者和精英开始这样定义了,但那仍然是文人或城市人的事,尚未触动乡村文化最核心的东西。但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最具有杀伤力的,就是在全国进行撤点并校的改革。有关撤点并校的利弊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但撤点并校对乡村教育最致命的影响,还不是目前讨论的教学质量、寄宿造成的农民负担等问题,而是从根上改变了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模式。撤点并校背后的潜台词,是乡村作为愚昧落后文化的载体,不利于后一代的成长,应当从娃娃开始切断他们与乡村文化的哺乳关系。这样就轻易地改变与切断了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

这样一个从战略到对策、从理论到行动、从经济到教育、从资本到政府的全面启动的系统工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中国绵延了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尽快消亡,让中国农民尽快过上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这个方向是对是错,值得我们反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