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愁遮蔽了真问题
时间:2016-02-18 11:27:27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澎湃社论 

    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大陆有超过30%的农村人口通过各种方式移居城市,如此高比例、高绝对数的城市人口与农村存在紧密关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在春节这个团聚的当口,与农村有关的话题,比如城乡差距、城乡婚配、民俗败坏、环境污染等等,极易成为热门话题。

    与城市生活相比,这些被同情或谴责的东西,的确让人不堪。但认为这种不堪是一种最新的破坏,从而隐隐怀念“从前”的美好,则大错特错。实际上,从前的农村生活,除了极少部分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更加不堪入目。一些人不能才吃了几天饱饭,就诗意地“乡愁”起来,觉得还是“从前”好。

    中国大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除了制度这一根本因素,还存在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今天,除了“环京津贫困带”这种极少个案之外,中国大陆的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地理环境极差,这些地方要么离城很远,要么地处高山、峡谷或高原而致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干旱等因素,导致人员和物资进出非常困难,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与外部世界怎能相比?

    这些基本状况自古如此,并非最近以来才出现的,甚至在一些特殊年代,一般农村地区山上的树、田地上的草被彻底砍光、铲光,农民普遍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食不果腹甚至悲惨死去,这样的日子难道值得“乡愁”一番?

    从前有从前的难堪,今天有今天的问题,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从前并不值得予以太多的美化,否则将大大影响问题的解决路径。

    比如,不少“乡愁”文章都痛陈所谓“农村凋敝”,具体情形包括青壮年出走、房屋破败等等。要避免凋敝,是不是要把已经在城里安家落户的青壮年“请”回来?显然不是。且不说中国大陆的农村农业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人的就业,而且遍地开花办企业,不仅不经济,也更难控制工业污染。同时,这既是农民个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结果,也是为了使有限的公共资源比如道路、通讯、水和电集约化使用。一些环境恶劣的村庄凋敝、消失,避免不了。既然如此,从政策角度就应该设计如何减少贫困带的农村居民,如何更方便地使农民进城安居乐业。

    多篇文章都提到农村老人的自杀问题。这在过去无法想象,必须谴责。但说到底,这是传统大家庭解体,从而以“孝”为核心的供养体系瓦解的结果。要避免类似悲剧,需要在农村建立可靠管用的养老保障体系。站在道德角度一味指责子女不孝,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历史,很多并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也被开发为农田。工业化以来,借助国家财力,退耕还林还牧正好使被过度开发的土地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此后,一些险恶地区的村庄消失以及小块土地的抛荒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这些并不值得太过伤感,反而值得庆幸。难道需要让农民重新毁林开荒才感到满意?
 
    “乡愁”止于文学,宣泄一下情绪则可。要使正在衰败的村庄恢复元气,首先那些在外安家落户的人就应该回去;再则还要为这些村庄通路、通水、通电、通网。人人会算经济账,谁愿意这么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