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李克强以中国电商在今年“双11”中的销售数据指出,中国消费者购买了大量国外商品,这说明我们的供给在一些方面还跟不上。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商品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国人对外国生产的商品也从以前的尝鲜试用,发展到如今的必不可少。国外的电子产品、奶粉、家电、服装等商品都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随着中国出境游旅客的逐渐增涨,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外代购、海淘也逐渐成为国人购物消费的渠道之一。
以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为例,据阿里巴巴统计,天猫的“双十一”平台上有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个海外品牌。越来越多的海外厂商纷纷聚焦崛起的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商品的购买力也有巨大的潜能,然而国内同类厂商却只能“望洋兴叹”。
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人民群众需求增加,但我们的供给在一些方面还跟不上。在供给方面要进行改革,以提供有效供给,而且供给还可以引导需求,这是经济学上的原理。
的确,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也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中国生产的商品在质量上、技术上、信誉度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国人的期待,与国外产品还有差距。再加上中国加入WTO逐渐放开限制,最近也与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自贸区协议即将通过,国外商品在价格上也越来越具有优势,这将给中国商品带来巨大的挑战。
所以,中国商品必须提高供给、提升附加值,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也就要求中国的商家转变过去的那种生产和营销模式,通过创新带动新技术的研发,迎合消费者的理念和需求,通过创业开拓新领域,完善健全中国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中国商家还应该谦虚学习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尤其是当前,国家正积极促进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出台后,结合“互联网+”行动规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并扶持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些都是提高供给的举措,必将促进中国制造水平的转型和升级。
其实,近些年有些中国商品在功能和质量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差并不大,比如电饭煲、马桶盖等日常家电,但却还是败给外国商品,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诚信的问题上。某些厂商为谋求利润最大化,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每年的“3·15”晚会总会曝光一些黑心厂商的恶劣交易。这就在心理上给消费者带来阴影,信不过国产品牌。
但是国外商品则能保证质量,故障发生率也很低,才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欢。在国外购买商品一般直接买了就走,而在国内都会现场试试,以证实产品没有问题。因此,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商品的信心,是中国制造崛起的重要环节。
虽然2015年的“双十一”已经过去,但年末“促销战”才刚刚开始,电商制造的“双十二”即将来临,之后还有“办年货”等促销活动。又到了消费者疯狂购物的黄金时间,这是巨大的商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厂家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但在与国外商品的竞争中,中国商品不能仅仅打价格战,更应在商品质量上,信誉售后上,服务体系上,齐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撑起国人巨大的消费力,才能使中国制造更具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