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乡统筹提升聚集能力
时间:2010-12-14 10:01:17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何雪峰、胡旭 
走进淮北市南郊的洪庄村,徽派风格的农民公寓,渔歌唱晚的湿地公园,让人宛如置身江南水乡。漫步阜阳市迪沟镇,湖岛山园错落有致,水面上黑天鹅追逐嬉戏……近年来,皖北不断强化城乡统筹,加速城镇化,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统筹起来,突出宜居宜业,提高规划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能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新画卷正渐次舒展。

  规划共绘,以城带乡谋突破

  一场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把刚刚觉醒的皖北推上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快车道”。皖北多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向记者坦言,由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皖北地区要完善发展条件,强化发展能力,走上内生发展的良性轨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实施‘规划共绘’,已是迫在眉睫。”宿州市委一位负责同志说。城乡产业规划、用地规划的纷纷“出炉”,就业、社保、医疗等与城乡统筹配套文件的接连实施,显示出皖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勇气与决心。

  空间布局的合理对接,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淮北将全市划分为城郊、近郊、远郊3个圈层,分别采取“采煤塌陷搬迁、集镇改造开发、建设征地搬迁、空心村整治、并村自建”5种模式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即将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和谐稳定的新型小城镇和新型农民社区。 2009年,该市已重点建设了14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总投资10.6亿元。宿州市提出,中心城区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城和郊区的辐射、吸纳、带动作用;邻近郊区煤矿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将生活区建设或迁移至主城区,直接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和文明;远郊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

  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坚实支撑。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供参考,皖北以探路者的姿态,正试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发展资金供给等政府支配的资源,要从政策上保障城乡资源共享。”宿州市相关部门如是表示。亳州市结合皖北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的多赢局面,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体制机制的突破,引领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乃至观念意识的对接,也推动了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01年,宿州、亳州、阜阳的城镇化率分别只有16%、19%、21%。经过10年努力,2009年,宿州、亳州、阜阳三市的城镇化率已分别跃升为33.3%、33.2%、32.4%。

 产业共融,优势互补盼双赢

  城乡产业共融,正在成为皖北地区谋求以城带乡,促进互动双赢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12月12日,记者走进阜阳市太和县有名的“亿元村”——港集村。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别墅就是农民们的家。村里的老人说,20年前,虽然几乎家家都从事人发加工,但家庭式作坊的生产使多数人仅能解决温饱。近年来,太和县积极筹建港集发制品工业集聚区,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信息、资源上进行优势互补。原本普通的人发产品一跃成为“软黄金”、“黑黄金”。城乡产业共融大大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像港集村这样的“亿元村”,在阜阳市已不下9个。

  以园区经济理念促进“块状经济”崛起,是皖北地区统筹城乡产业配置和空间布局的重要探索,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要素达到最优的空间布局和向高附加值产业配置。

  在宿州市,“石文化”和“石经济”成为城乡产业共融的“金手指”。灵璧石每年交易额3.5亿余元,相关产业产值达200多亿元。宿州市还汇聚天下名石,举办了四届灵璧石文化节,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对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蚌埠市以城带乡,发展特色经济,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促进乡镇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淮北市繁荣近郊经济和矿区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绝非‘同质化’,必须要充分做大特色产业。 ”宿州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岳德玺说,今后,城乡产业共融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注重发挥农业资源、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做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文章,实现城乡产业的同步跃升。

成果共享,均衡发展促和谐

  泗县大高圩村七旬村民高学美,30年前在自家的土墙上画了一幅水彩画,画里的村庄有典雅别致的洋楼、繁花似锦的公园、热火朝天的工厂,还有行驶在宽阔大道上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如今,画上的一切变为现实。老人不懂啥叫“城乡统筹”,但明白一个理:“俺庄户人的生活都快赶上城里人了。 ”

  在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差别不断缩小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近。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则达到17.3%;淮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目前,皖北地区正在着力构筑更加健全的城乡就业社保网、城乡健康保障网、城乡文化教育网,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规范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和城乡文化建设水平的差距。

  在皖北农村,部分农民已能享受和城里人接近的教育、医疗、保障、就业等公共服务。 12月10日中午,在涡阳县龙山镇农家书屋,记者遇见了来这里看书的张启发老汉。 “这里是咱农民的‘文化粮仓’,看书、看戏,还有人教上网。 ”在老张带动下,过去的“牌友”都喜欢上了看书、上网。在这里,他们学科技、长见识、增才智、怡情趣,富了脑袋,鼓了钱袋。

  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正为皖北振兴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何雪峰、胡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