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目前,中国发展已进入质量经济、服务经济为先导的新经济时代和服务全球化、创新全球化时代,背后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园区的发展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那么园区发展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发展走向如何为中国新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对此,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冯华接受了媒体专访。
冯华指出,园区经济的传统模式通常是先规划园区,之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通一平”等等,有了这些条件就可以进行招商引资,进而激活各类资本如外资、民资、国有资本,劳动力和资本结合,开始工业化。而新一轮园区的转型更大程度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营造环境、培育主体,而把园区的开发、运作、建设都交给企业,有的在大的开发区内划分出若干小的园区,体现了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新的特征。这是企业园区建设的一个新的现象,也就是企业园区。
冯华说,企业园区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而言有着共同特点也有着新的表现,共同的都是空间的载体,都要有基础设施,不同的地方是在园区建设开发方面发挥企业的作用,企业是运营的主体、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新一轮企业园区往往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地域特征,与经营园区的企业能力相匹配。
另外,产业生态也不同,原有的产业生态以加工业为主,现在则是一个生态系统,由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机地、自发地相互作用聚合起来的,满足企业成长需要的各种相关机构都有配置,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由生产型服务业引领园区的转型升级,核心是科技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实际上承载着企业园区的运营,企业园区为企业成长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这是企业园区的核心。
冯华表示,现在园区发展升级遇到很多困惑:一是土地性质比较死板,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性质划分明确,不能随意转变。二是园区本身有公共服务的职能,是企业成长的环境,公共服务的平台,由企业来运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手段。但企业园区也有培育期,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园区的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三是政府明确职能,不能指望企业干更多公共服务的事。
如今,国内针对不同的企业规模建设了不同的企业园区,最小的是苗圃,比如中关村创业大街、浙江的梦想小镇、深圳的柴火空间等,给创业者提供了创业空间,创业者多为拥有技术的海归精英,高校、企业的科研人员,也包括创业的大学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等。其最大的优势是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主体由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管理向专业化、企业化管理升级。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不应缺位,新的企业园区要发挥专业化职能,但政府仍要提供、组织公共服务,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重在培育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把创新资源产业化、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两者没有空间界限,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在新一轮园区建设中,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政府要做好规划、标准、政策、公共服务,为园区提供土壤和环境,如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新的制度,推广创业文化。
相对于此前的产业园区,企业园区对企业发展有新的促进作用。冯华指出,企业园区就是原来产业园区的升级版,体现在为企业提供更细致、更精准的服务,服务的方式不再是政府性质,而是企业化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链接和配置资源。目前各地有很多园中园,就是这个性质。园中园将很多原有功能自然转型,比如落实创新战略要落实的两件事——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就都需要在园区进行。创新产业化要求企业园区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为企业服务,支持创新创业,支持创新资源产业化,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把科技资源科技能量释放出来,发挥引领产业成长的作用。产业创新化要求对原有园区的已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核心内容是导入新的产业技术。另外就是要增加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补齐短板,改造传统引擎,支持原有产业进行升级,帮助原有产业改造技术、导入创新技术。以创新为源头,通过资金链支持创新链,通过创新链提升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冯华表示,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帮助高新区建立创新的生态系统,科技部从2011年开始围绕高新区在各地开展科技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建立创新的生态系统,中关村就是全国25家试点单位之一。创新经济时代要求人才、技术、资本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配置好资本、人力、技术资源,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创新型国家意味着技术和创新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所占贡献要超过70%,要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所谓的内涵式经济增长,这就要求发挥园区的作用。园区内的企业升级,才能保证内涵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