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你也学不会!”北京大学黄铁鹰教授的这句话,显然是有道理的。其一,一个企业的成功比失败更复杂,因为失败可能只需要一个原因,而成功一定是每个环节都要均好,还要有一个或几个地方超过同行,要将每个环节条分缕析清楚,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更别说全盘学会了;其二,即使你知道了最关键的奥秘,往往也是说易行难,能学其形,而难以学其神。不是吗?黄铁鹰教授之前说“海底捞你学不会”,如今有多少人学会了海底捞的那一套呢?
如果真的“学不会”,又何必花大力气来研究、学习?大道至简,是黄铁鹰教授商业案例研究的鲜明特点。在《海底捞你学不会》中,黄铁鹰教授认为海底捞的成功要诀就是一句话,“把人当人对待”,并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人只给吃和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尊敬。对人的尊敬是信任,信任你的操守,就不会把你当贼防;信任你的能力,就会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你。人被信任了,才会有责任感。而信任的唯一标志就是授权,让他们一同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在《褚橙你也学不会》中,黄铁鹰教授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至简大道。
褚橙成功的要诀究竟是什么?
关于褚橙成功的原因,大约有三种流行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袁牢山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第二种说法是褚时健的名声和人脉,第三种说法是互联网营销。但是,反例也很好举。同是这一片土地,以前是国营农场,也是种冰糖橙,是因为种不下去后,才转让给褚时健的;褚橙第一年的产量只有340吨,却没卖完,后面几年都差不多,直到2009年,还有400吨褚橙烂在仓库,每天两个卡车,整整用了两个星期才倒完;褚橙触网始于2012年,网上最多也只卖了1500吨,还有8500吨是在传统水果销售渠道卖掉的。可见,虽然不能否定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但它们显然不是决定作用。
黄铁鹰教授通过对比褚橙与云南橙、湖南橙、平均橙、外国脐橙的品质,通过调查问卷、盲测实验等方法调研,最终发现:尽管在统计意义上,褚橙在外观、剥皮难易、甜度、酸度、水分、化渣率、籽数量等方面与其它橙子各有优劣,但在总体口感所依赖的甜度、水分、化渣率、剥皮难易四个指标上几乎都是完胜,这说明褚橙成功最重要的一环,是产品的品质。而且,这也更符合商业逻辑,因为产品好永远比营销好更重要。黄铁鹰教授通过进一步解构褚橙的生产管理环节,得出了褚橙成功的要诀,“认真!认真!认真!”
褚橙,是种出来的!“认真”首先体现在生产的细节。黄铁鹰教授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褚橙种植过程中的因地施肥、间伐、控梢、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其中选鸡粪的例子,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别人家都是直接拎着鸡场装好的鸡粪袋子过秤、交钱,而80多岁的褚时健,会把鸡粪倒出来,用手抓起来捏一捏,看水分的多少,会凑到脸前,看有没有掺过多的锯末。
质量,是管理出来的!“认真”同时体现在褚橙的果园管理上。褚橙果园的管理理念是“田间是第一车间”,因此,管理架构极为简单,四个作业长,外加一个办公室主任和一个病虫害防治主任,所谓的管理,也只是每月几次的讨论会,但他们和褚时健一样,吃住都在农场上,12年来几乎没有周末。至于选人,办法也很“原始”,就是“在赛马中相马”。
褚橙,最终是卖出去的!“认真”也体现在褚橙的营销上。因地制宜,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昆明,采用“买啤酒可乐的方法卖橙子”,直接送到水果店,面对消费者,卖不出去负责拿走;在云南省外的其它城市,则是租赁中转仓库,批发商只负责介绍终端经销商,对终端经销商采取认证管理;而在北京,由于很少有南方城市那种大的水果店,则搭建了直销、网销以及团购的销售体系。
市场会决定些什么?
我们的传统思维,主要思考“市场由什么来决定”。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凝结的是商品的品质,决定产品价值的是市场”。因此,传统的产品经营思路,第一个阶段都是追求“人无我有”,第二个阶段都是追求“人有我优”,第三个阶段或者追求“人优我廉”,或者追求“人优我特”,最后的结局都是“我转”。这一种逻辑,在如今仍然是有效的,但褚橙的奇迹则启示我们需要反向思考:市场会决定些什么?
褚时健最初给自己橙子的品牌取名为“云冠”,可如今识得“云冠”的消费者估计很少,倒是都记住了“褚橙”这个别名,这说明名声不是企业赋予市场的,而恰恰是市场赋予产品的,如果褚橙不够好吃,其实什么也不是。黄铁鹰教授的研究还发现,目前只有47.7%的人知道褚橙,31.2%的人吃过褚橙,这说明褚橙实际上还只是冰糖橙领域里的隐形冠军。对于褚橙热销的原因,在没吃过褚橙的群体中,绝大部分的人认为是名声大,而在吃过褚橙的群体中,则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褚橙的果品真的比其它橙子好,平均下来,名声占比56.8%,质量占比43.2%,这实际上提醒我们,隐形冠军的路在于坚持,而不在于“我转”。
同样是励志,试图复制“褚橙”的奇迹,但柳桃、潘苹果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获得市场成功。这实际上也说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使消费者不会自然与你想赋予的所谓“情怀”站到一起,而是市场本身赋予了某种产品一种独特情怀,这种情怀甚至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在《褚橙你也学不会》这本250多页的书中,黄铁鹰教授的研究只占小部分,其余是王石、柳传志、宁高宁、任志强、陈春花、宋新宇、张维迎等“大咖”的案例评析,他们的评析也都是在各说各话,更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究竟该得出何种启示?
《褚橙你也学不会》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黄铁鹰教授对褚橙品质的比较,对产品质量控制就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褚橙果园的扁平化管理与营销,就是对“互联网+”焦虑的返璞归真。然而,我们也会发现,书中并没有什么管理学术语,阐述的管理学智慧我们也并不是第一次听说。当下,舆论甚至将褚时健誉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企业家精神,我们并不陌生,只不过我们过多强调了创新,而《褚橙你也学不会》恰恰以“认真”二字将我们拉回了企业家精神的源点——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最核心的本质就是“认真”。匠人的“认真”,其一是想到了就会做,绝不会拖到第二天、第三天;其二是对自己的作品永不满足,永远专注在研究和改进之中;其三,出于追求完美,会死磕自己,不惜过着清教徒的生活。西方经济伦理的名著,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经深刻阐述了西方的匠人文化底蕴,所以论及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人们更多地强调创新。而我国本就是一个匠人文化缺乏的国度,厚黑学教导我们最多就是“中庸”:做事情,不可不认真,不可太认真。
褚橙的“认真”如此,海底捞的“把人当人对待”如此,雷军“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思维的前六字也是如此,乔布斯说要“拿出拥有最佳体验、改变消费习惯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日本的媒体上,我们其实很少看到“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这样的称呼,而往往是“政策职人”、“科学职人”、“教育职人”这样的称呼,这或许正是去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中国制造”马桶盖的原因所在。也许,黄铁鹰教授的判断是对的,如果我们缺失了“认真”的匠人精神,即使都知道秘诀、知道得非常详细,那又有什么用呢?你注定是“也学不会”。
褚时健也好,褚橙也罢,虽然名不虚传,但都只是一个无关荣辱、有关岁月的传奇。企业和人一样,“固有一死”,有的企业活着,但实际上已经死了,有的企业死了,却还活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现在真的是一个思维横行的时代,我们最缺的,可能不是大师,而是褚时健这样的匠人。在褚时健之外,世界上靠匠人精神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也大有人在,只要我们去自觉实践匠人精神,不仅是褚橙,即使是最先进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学不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