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赵晓:湖北应率先找到新增长点
时间:2015-03-25 09:32:24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化网讯 近期,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接受媒体专访,认为当前房地产硬着陆警报已解除,中国式金融危机警报也已经解除,但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较大风险,甚至还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只有打造新的制度平台、塑造新的增长机制,寻找到新的增长力量,才能在新常态下成就新作为。

  中国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

    谈及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赵晓说,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经济并不稳定,还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甚至有可能会二次探底。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做好经济增速还会下降的准备。

    赵晓指出,自2008年探底之后,中国经济再次出现效率降低、活力衰减、增速放缓等特征,这可以被认为是正在走向二次探底。此次探底的根本原因还在于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国家推出了“4万亿救市”的货币刺激政策。当救市能量释放完毕,当经济再次面临下行压力时,人们知道不能再用货币刺激的老办法,但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经济会继续下行。

    被问及“下滑到哪里才是底”时,赵晓回答,如果查询中国经济季度增速数据会发现,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增速先快速下降,之后进入缓慢下降状态。2012年中国GDP增长7.8%,2013年下降到7.7%,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7.4%。最新的东亚太平洋(601099,股吧)经济报告预测,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会放缓到7.2%,2016年放缓到7.1%。“至于底在哪里,底部会运行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

    一个经济体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一种正常现象。赵晓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还会下行。他指出,来自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有接近30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6740美元时(以2005年不变国际价格计算),高增长时代趋于终结,这30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GDP增长率才会出现明显下行。但2013年中国人均GDP只有6995美元,此时经济就出现明显下行只能说“换挡有点早”。

  寻找“全要素生产率红利”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经济提前“换挡”?赵晓分析,过去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出口、楼市这三大红利。而这三大红利,又主要是靠资本的投入强力推动才形成的。但当前,这三大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出口发动机的持久力也在下降,而楼市还在高位震荡中。由于原有的红利在消失,而新的发动机又没形成,所以当前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怎样才能找到新的红利?赵晓认为,当资本、劳动力不能再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也被称为技术进步率)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创新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唯一黄金动力。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创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创新,二是企业创新。简单来说,是要通过机制改革倒逼政府打造新的制度平台,通过市场倒逼让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赵晓指出,在2015年,政府应在三个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国企做大做强应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的目的;二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应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三是金融改革。在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大额存单后,应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同时继续放松存贷比限制和信贷规模控制。综合来说,政府应通过减政放权等手段达到“降成本、增活力”的目的。改革看起来很复杂,但最核心的就是这六个字。

    在赵晓看来,这六个字对企业的改革同样适用,而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强活力。“这六个字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到也很难。“比如,人人都说要有互联网思维,可是有多少企业能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有多少企业能提供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再比如,人人都知道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可为什么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在能源开采方面有新的突破?对企业家来说,改革是知易行难,只有重新认识企业家的角色,尊重科学,尊重消费者,而不是靠投机取巧甚至靠山寨伪冒产品来赚钱,更不能造假。

  湖北应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潜力

    针对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赵晓就发展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晓说,近年来湖北省发展得不错,武汉与上海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对于区域经济的未来,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能不能率先找到新增长点。能否通过制度创新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当别的地区都在通过改革“降成本、增活力”时,湖北省能否更加有紧迫感?比如,湖北省可借申报自贸区的契机,通过自贸区改革倒逼政务改革,通过设置负面清单让政务更高效廉洁。

  再比如,国务院下文要治理地方债,湖北治理地方债方面的创新能否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化危为机,把治理地方债转化为地区发展的动力?还有,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能否发挥好自身的高教优势和科技优势让民营经济更有活力?总之,当前的中国既有危,也有机,就看谁有能力化危为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