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打造城镇化,须念好“人”字经
时间:2015-02-12 19:48:27  来源:求是网  作者:徐辉冠 

    在十八大报告中,“新四化”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作为“新四化”成员之一,激活经济活力,是一巨大引擎,引人注目。启动引擎,才能带活经济的“活眼”,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避免雷区,误伤自身,城镇化,须在“人”字上下功夫。

    打造城镇化,保护个体原创力是前提。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离开人的积极参与,城镇化就成了木乃伊,没有了活力。避免源泉断流,城镇化须在个体原创力的肯定和保护上加大“筹码”。创造一切能为个体智力绽放保驾护航的机制和环境是“筹码”应有的内涵,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只会鼓励山寨的抄袭,不会激活原创的热血。没有热血的注入,个性化的智力产品便不会“枝繁叶茂”。创新活力便不会落地。高校智力年年大量输出,鼓励小微企业、鼓励青年创业,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给创业的青年人泼冷水、扯后腿。保护原创力,激活人的活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也只有在这样的驱动力的带动下,达成所愿。

    打造城镇化,搭好平台是关键。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平台。城镇化的突围也需要在搭建平台上有所作为。13亿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人才结构格局、自然资源和生产优势。城镇化要“因城而异”“因地制宜”地搭建各式各样的发展平台,而不是“一刀切”式的“造模子”工程。平台搭建应在特色上下功夫,地方、资源、人才三大特色应是着力点。不同地方具有不同文化、历史传承,在搭建平台时不能忽视、抹杀;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资源更是天差地别,其先天性差异须因地不同地加以挖掘;人才特色,更多体现在产业特色和人才的吸纳程度,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人才,打造城镇化,人才的吸纳不可或缺。只有“三管齐下”,城镇化的平台搭建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造城镇化,产业多样化是核心。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农民不愿意做“城里人”,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城里没有产业的支撑,俗称“没活儿”。没有产业的驱动,各式人等在城里无法立足,城镇化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落地生根”更是可望不可及。发展多样态的产业就成了城镇化的“杀手锏”。有些地方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就应因势利导、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有些地方适合种植热带水果,就应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农入伙;有些地方金融服务业有基础、氛围、有历史传承,就应鼓励多加挖掘、创新。产业链条一旦形成,就会激发经济潜能,创造就业岗位,农民安心进城也就自然而然。打造产业集群,是打造城镇化的桥头堡,攻下了,城镇化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半。

    打造城镇化,建立公正机制是催化剂。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追求个人权利的最大化已成趋向。维护个体在法律、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正就显得尤为重要。城镇化从某个角度讲,是人才的流动化。没有公正的权利捍卫和保护,人才的流动就不能实现合理、合序的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流动需要各项公平、公正机制的建立方能遂人心愿。媒体上不时刊发的因“户籍”“社保”“限购”等问题造成的百姓困扰,其根源还是在公平、公正建设问题上出了纰漏。弥补短板,城镇化的建设才能扬帆起航。当然,公平、公正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具有潜在激发作用的工程,不能忽视、不能漠视、更不能急躁。

    有了人才原创力的激发、平台的搭建、产业的布局、公平公正机制的建立,人才的活力就会得到绽放。打造城镇化也只有在人才活力注入下才能焕然一新,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才能避免农民上楼后的尴尬,才能实现上亿人的空间有序大挪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