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临街面以老建筑、旧建筑为主。亚洲的老旧建筑除殖民地时代的金融行政建筑外,民居商店多为土木建筑,如何维修、养护、使用这些老旧建筑也是亚洲历史街区的课题。
1、粉刷和维修:如果不是文物建筑,可以通过涂彩色立面来保护墙体,这种做法在《威尼斯宪章》的签署地也有采用,这就是将民居以鲜艳涂料装饰的“彩色岛”。比邻的希腊,白墙蓝窗成为标志性的色彩。彩色的立面掩盖了原墙体的材质和年代,损失了一些历史信息,但的确使街道富于活力。亚洲城市中甚至有将临街而作整体处理的,如马六甲河两岸建筑的立面,做成整体的高水平涂鸦。在新加坡,政府将牛车水、克拉码头临街产权统一收购,政府规定全市临街建筑立面每6年统一粉刷,每11年落架大修。马来西亚则是业主自行粉刷。色彩的变化甚至让新加坡导游说有的房子都不认得了。也许在超高层建筑时代,单单老房子的形制结构就已经与现代建筑拉开距离,构成一道怀旧的风景。
2、外立面保护:外立面与屋顶是建筑形制与风格的主要载体,因此受到严格保护。我们在马来西亚的秋杰路上,看到一间维修中的老房子,外立面保留,里面的三面墙体和屋顶已经拆除。这种修复做法是欧洲传统,用于亚洲建筑也完全合适。维修后的建筑从街道上看是修旧如初,而内部空间则会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做充分的改造。
3、使用功能的转换:临街建筑随街区功能的变化而转换,在香港称历史建筑的“活化”,即随时代进步房屋使用功能转换以满足城市人群新的需求。如香港“和昌大押”改为餐饮,“雷生春”改为中医馆,新加坡“梨春园”剧院改为旅馆。
亚洲建筑以土木建筑为主,即以木头、砖、石作为基本建筑材料,与欧洲砖石为主完全不同。《威尼斯宪章》签署时没有亚洲专家参与,因此宪章中对于修复的“可识别性”、“不允许重建”等条款的确不适合亚洲土木建筑的维修养护。
1994年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奈良宣言》(全名《奈良真实性宣言》),在坚持《威尼斯宪章》的“真实性”同时,强调了“多样性”:“多样性是跨时空存在的,需要得到各种文化和信仰的尊重”。2005年中国当代古建筑学人、艺匠工师在《曲阜宣言》中提出:“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文物古建筑是由砖、瓦、石、木材以及其它材料,经历代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潜心装饰,付诸心血和智慧而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因此,对于损坏了的文物古建筑,只要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按照 ‘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科学修复的古建筑不能被视为‘假古董’”。
值得注意的是,由政府财政出资维修活化的历史建筑,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理应辟出一定的空间,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将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展示给公众,使公众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知识和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