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服务切入点
时间:2010-08-27 15:23:44  来源:银行家  作者:刘佳 

自2004年以来,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有一段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的重要政策要求。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为“三农”服务,从资金投入、机构新设、政策扶持、产品创新、保险跟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关键还在于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农村金融的新变化,进一步探寻面向农村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银行重抵押,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

  当前,农民在生产经营上所需资金难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支持,普遍存在自筹资金渠道窄、银行贷款难的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贷款门槛高、小额贷款少、贷款申请时间长、信用担保少、抵押担保难等等。虽然在政策引导下,农民获得小额贷款的机会和途径已日益增多,3000元至5000元的小额贷款一般较易获得,但是现阶段农民已远不止有这点借贷需求。伴随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民期望的贷款额度远远高于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的授信额度,而20000元以上的农户贷款大都需要有抵押担保物,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贷款增长。

  偏远地区农民存取款难,至今仍有零金融服务村

  当前,大多数农民仍会选择将余钱存入银行。对于银行提供的存取款服务,大多数农民认为存取款非常方便,只有少数偏远地区的农民认为存取款仍有不便之处,主要原因有机构和网点少、缺少自动取款机等。还有个别偏远村庄仍是零金融机构、零金融服务村,村民要办理存取款业务仍需要乘坐公交车到镇里去,为此,村民们呼吁了多年至今未妥善解决。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首先就要尽快消除这些金融服务空白村,其次再逐步缓解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业务功能不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资金来源有限,金融服务范围过窄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农民除了扩大生产经营的基本需求外,投资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都呈不断扩张的态势。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住房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乡村道路改造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面越来越广泛,相应地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扩张。然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仍主要以满足农民和农村龙头企业的基本金融需求为主,针对农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营销、自谋职业创业发展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很难满足。另外,农业产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也限制了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范围过窄。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就必须从组织形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角度拓展金融服务范围。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支农作用难发挥

  近年来,金融机构支农的意识日渐增强,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基础条件也日益改善,但金融机构发展“三农”业务仍缺乏有效的外部激励,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作为重要保障手段的农业信用担保、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在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上主要分为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种模式。通常,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将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将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还主要表现为制度外部强制供给,无论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保险以及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都是政府主导下的金融供给在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此发展下去,农村金融易于呈现出“不缺机构缺服务、不缺政策缺产品”的现象,最终使得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的有效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呈现出“有农村无农业、有农业无农民、有农民无农活”的新变化,农村金融服务亦需有所创新。例如,城乡改造中需要的大量信贷资金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需要的相应信贷产品、农民转居后需要的创业贷款、宅基地拆迁后农民的巨额补偿款需要的保值增值理财产品等等。这些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都是不同于以往的农民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个人创业贷款和消费贷款以及农村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很难简单复制城市金融的业务模式,因而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调整已有模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各类经济体的新型金融需求重新配置金融资源,寻求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新途径。

农村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需求是多层次的,与之相适应,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也要由传统的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模式向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考虑到农村金融具有客户弱势、需求“小频急”、经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突出等独特的金融风险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绝不能简单照搬城市金融的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满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及城市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需要进一步寻找切入点,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切实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

  按照新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兴办农家店等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同时,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具体到贷款方式上,要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需要积极探索进一步扩大农村担保物范畴,或者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社)团贷款,尝试“银行(社)+企业+农户+保险+担保”的信贷服务新模式。

  切实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按照新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体现普惠金融的特色就应针对农村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首先,要尽快消除金融服务空白村。在设立金融网点上,适当放宽准入标准,对申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网点实施绿色通道办法,鼓励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设立机构,或者提供流动性服务柜台,或者广泛布设金融服务物理机具,以达到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在利率优惠的基础上对贷款对象、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加以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拓展基础性信贷产品,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信贷需求。比如设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担保基金、放松抵押担保要求的联保贷款、新型捆绑式信贷产品等。

  第三,为现代农业发展、自谋职业创业、资产保值增值、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一些农村出现了民俗游等新型经济体,一部分农民成了这些新型经济体下的生产者或所有者,其信贷及中间业务的金融服务需求较以往会有明显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及信用记录,但对创业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金融需求大幅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还使得拆迁改造后的部分农民获得了巨额补偿款,简单的储蓄存款难以保证其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理财意识的增强对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农民的消费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贷业务的需求也日渐增加,所有这些新型需求与原有的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户小额贷款等传统金融需求结合在一起,促使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切实营造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氛围

  探索农村金融支持“三农”的方式,并不是要用纯粹的市场方式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三农”的弱质性客观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无论是只重视农村金融商业经营而忽视服务满足度,或只重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而忽视金融风险,都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建立信贷风险抵补基金等措施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涉农贷款投放比例和贷款质量作为补贴依据,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的积极性已显得尤为重要。要切实营造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氛围,就需要在已有的对涉农不良贷款重组和减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或网点的费用补贴办法,全面推进涉农信贷增量奖励,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升政策支持的覆盖面和支持力。

  切实建立农业金融的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机制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资金融通层面上,而是更加注重投资组合、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高层次的金融需求。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就需要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合作,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金融需求。

  首先,要注重投资组合,分散金融风险。适当考虑试行农村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小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资金不足和融资难问题。

  其次,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上,对政策型农业担保机构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以分担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在改进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考虑将传统的购买农机具补贴等扶贫补贴方式转化为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既能扩大扶贫补贴覆盖面又能降低农民保费负担,为农业信贷风险提供有效的补偿机制;在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上,通过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等方式保障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