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消除就业歧视,仅靠司法还不够
时间:2014-11-16 10:57:31  来源:中国网   作者:舒锐 
    河南籍应届女大学毕业生黄蓉(化名)在应聘新东方烹饪学校文案职位时,多次因“限招男性”的规定被拒,她于今年7月8日向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近日,这起“浙江性别歧视第一案”一审宣判,法院认定新东方烹饪学校存在性别歧视,并且要求其赔偿原告黄蓉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人民日报11月14日)

    虽然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确立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利,《就业促进法》更是明确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在现实中,招工性别歧视现象却依旧大量存在。

    而另一方面,相关维权却举步维艰,权利难以走出纸面、照进现实。《就业促进法》第62条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是,对于女性劳动者而言,通过司法途径主张权利,需要花费较大精力,即使案件在法院立案,官司打起来也很有难度,面临胜负未卜。也正因此,面对就业歧视,绝大多数女性选择忍气吞声。同时,法律的不明确也为法院审理该类案件带来了难题,《就业促进法》虽列举了数种就业歧视类型,却对究竟歧视到何种程度才能构成法律上侵权的“歧视”,并没有明确尺度。

    事实上,这个被媒体誉为“浙江性别歧视第一案”的个案比较特殊,这位女士向招工单位投了一份简历,明确得到了对方“只招男生”的回应,随后,她多次向用人单位投去简历并现场求职,仍因“女生身份”遭到明确拒绝。这些都在法律上成为了对用工单位不利的证据,构成了较为明显的“就业歧视”,这也使得这名女士获得了法院的支持。

    可是,不得不指出,在多数情况下,招聘过程有着很多主观因素存在,歧视往往没有那么显性,并不是所有用工单位都留下了如此明显的“把柄”,受到“隐形”却实实在在歧视的劳动者很难拿出充分的证据,据以胜诉。

    因此,要让司法更好地承担起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功能,我们可以参照其他一些国家那样采取“举证责任倒置”模式,以国家立法的方式,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诉讼中自己举证没有歧视劳动者,否则败诉。同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于该类案件的立案标准、条件、审判要则、操作程序予以细化,让相关诉讼更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此外,司法本是权利保护的最后途径,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女性平等就业权,显然并非最佳途径。这从这位黄女士大费周章,仅得到2000元赔偿款,就可见一斑。其实,企业之所以倾向于不招女性,算的无非是经济账。消除隐性歧视的根本之道在于,让性别不再成为“经济账”这个天平上的砝码。

    企业最大的顾虑无疑是女性生育问题。在解除这个顾虑上,一些地方走在了全国前列,采用生育险形式,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对于男女员工,企业都须为之缴纳一定基数的生育保险,这就极大地减低了企业因女员工生育产生的额外成本。

    然而,这样的政策并未全国普及,尤其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户籍藩篱。而在其他政策领域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给出更为有力、更加全面的政策,对女性就业权进行特殊保护,让用工单位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招男招女都一样,如此才能根除就业歧视的土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