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16 10:56:27
来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
当铁杆“耿丝”卢廷高因请愿,于10月15日被大同警方行政拘留后,“耿彦波粉丝团”再度为人热议。这个松散的团体,成员包含老党员、退休公务员、老教师、拆迁户、包工头、农民,各色人等。他们“挺耿”原因各异,有的感动于耿的铁腕作风;有的在大拆大建中获益;还有的在官场仕途升迁。他们为原大同市长耿彦波请愿,更多地是体现了一个美好愿景:希望政府高效、廉洁、雷厉风行。(11月13日《新京报》)
虽然继任者一上来就承诺了将“新官理旧政”,作出了“凡是已经开工的政府工程,要全力保障”等“五个凡是”的保证,但在实际中,很多工程项目还是不可避免地停工了。无论在古城拆迁中受益还是渴望从中受益的人们,抑或是不想继续利益受损的人们,或者仅仅是感动于耿的铁腕作风的人,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希望耿能回来——继续铁腕拆建也好,回来收拾“烂摊子”也罢。
当一届政府的为政风格过分依赖某一个官员时,这样的风格便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强烈个人色彩的烙印。但官员与政府的关系,尤如营盘与兵的关系一样,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政府永远都在,官员却有自己的任期。当官员结束任期离开此地之后,与其个性特别有关的一系列事物便会随之而去。如此,“人亡政息”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座古城也不可能是一天就能造就的。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大拆大建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当这些耗费超出一个地方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必然意味着负债的持续增加。羊毛不可能出在牛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造出的古城再漂亮,长期内当地纳税也不得不为了为此买单而背上沉重的负担。
这种负责不一定直接表现在需交税款的增加上,而是可能表现在生活便利程度降低、生活成本增加、遗留问题困扰、生活方式急剧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上。即使耿能回来继续主政大同,这样的大拆大建的方式能够继续持续下去吗?他能筹措到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吗?他能让大同在短期内还上如此巨额的欠债吗?在现实的情况下,这些恐怕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依法行政是以法治国的题中之义。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官员个人的做事风格不会对政府的运行产生过度的影响,其一举一动都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他而“一言以兴之,一言以废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同市“耿粉”们的这番举动,恰恰说明,很多城市的主政者对城市的影响过大,甚至大到了决定一城兴衰的程度,某一个时期来看这是一城之福,但从长期来看却是一城之不幸。这种状况必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