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解决交通拥堵的不同思路
时间:2014-08-16 15:18: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卢周来 
  一位英国学者这样描述1900年伦敦中央区的交通状况:彼时的大部分交通工具还是马车。街道拥挤不堪,地上的马粪越积越多,厚度足以没过行人的双脚,穿过皮卡迪里广场和议会广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些人甚至觉得整个伦敦都会被马粪所覆盖。在伦敦的中心地带,当时门对门的平均时速大约为每小时19.3公里。

  100年过去后,交通工具变成了汽车,与马车的速度不在一个量级。有人统计出伦敦中心地带门对门的速度,平均时速竟然为18.9公里,比一个世纪前还慢了0.4公里。更让人感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世纪前,伦敦中心区速度慢,是因为马车速度慢而驾车出行人数多带来拥堵;一个世纪后,伦敦中心区速度慢,也是由于驾车出行人数多带来的拥堵,只不过驾的是速度非常快的私人汽车。

  那么,一百年间,伦敦管理当局难道就没有为缓解拥堵做任何事吗?肯定不是!

  这一百年间,伦敦市政当局先后至少用了三种不同思路出台了不同的政策。

  首先是修路的思路。我们不妨称为“供给管理”。这一思路出发点很单纯:既然是因为出行车辆多造成拥堵,那么一定是道路的供给不足。把老路改宽,增修新路,不就可以了吗?为此,从上世纪初一直到三四十年代,市政府大张旗鼓拆除老旧居民区,对老路进行改造,同时新修了不少城市高速路。然而,令专家大惑不解的是:一方面是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但另一方面却是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还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为“唐斯-汤姆悖论”。后来分析后发现,增加道路的供给,极大刺激了私人汽车消费。路修得越多越好,人们更愿意放弃公共交通而购买私家车自己开车出行,而城市用于拓展道路的空间终究有限,可人们购买私家车的能力却一直在膨胀。

  鉴于此,市政当局换了一种思路:抑制私家车出行的思路。我们不妨称之为“需求管理”。出发点同样简单:既然解决问题的关键已不在路的供给上,那么,我们就减少私家车出行吧。为此,市政当局听取了市场派经济学家的观点:增加私家车出行的成本!经济学家支持这一思路的理论依据是相信价格机制。为此,提高私家车运行相关税费,在城市中心区和特定时间段对私家车征收交通拥堵费等政策产生了。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自驾车出行的人群依然没有减少!后来的调查分析表明:与中产阶层对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需求相比,与富人对出行的“有面子”需求相比,交那点费用,对绝大多数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及个人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于是,市政当局采取了第三种思路。我们可以称之为“分类管理”的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要义是:把公共交通与私车出行分开进行管理,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速度、安全性与舒适度为核心,使之能与驾私家车出行媲美!为此,伦敦当局修建了贯穿整个城市的新高速地铁线网,投资建设有轨电车,不惜缩减汽车道来扩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并对此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城市还进行大量的软性宣传,把乘坐地铁及有轨电车、骑自行车出行,有意无意塑造成中产阶层主流甚至是时尚出行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主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终于在本世纪初相对较好地缓解了伦敦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

  有意思的是,提出第三种“分类管理”思路的,是一位物理学家,叫马丁·莫里格奇。

  回顾一下北京以及国内多个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思路,不难发现,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路。各城市大修大建,修了不少高速路和立交桥。这在当时基础交通设施非常落后的背景下,当然非常需要,但肯定没有解决拥堵问题。第二阶段是主张提高私家车出行成本。包括提高税费、收取高额停车费、酝酿出台交通拥堵费等等,但也没有解决拥堵问题。目前似乎正处于第二与第三种思路交织阶段,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分类管理的思路。

  我以为,应当在第三种思路上尽快形成共识。尤其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使之运行速度比私人交通要快,还要特别注重改变公共交通脏、乱、不安全状况,尽快塑造公共交通出行的主流出行方式形象,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