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8-10 10:24:39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力
一座网络化大都市的理想
——杭州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探索实践综述
杭州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地方让外地人惊喜,也让杭州人充满信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杭州开始了“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实践,正式确立了“构建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目标——
按照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的思路,以加快副城、组团、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构建市域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为抓手,加快推进8城区与5县(市)捆绑式发展,推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根据这样的历史定位和前瞻思维,杭州迅速开展了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未来的杭州市域范围内,将形成“中心城+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网络化、多中心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从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到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到统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基层党建新格局……一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蓝图,正在杭州这方秀美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基础设施】
道路、房子,正在消弭的城乡界限
临安市中心的东北面,工人们正在对文一西路的延伸段(临余公路)进行紧张施工。按照计划,这条设计时速为80公里的一级公路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建成通车。届时,杭州至临安全程仅需半小时车程。
这是杭州“交通西进”工程的一条重要线路。这项始于2001年的工程,以“一绕、二线、三连、四大接口”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全市一小时半交通圈。
交通,是城乡统筹的先行者。在这张构建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日程表里,记录着杭州打造市域立体交通的每一步——大力实施“交通西进”、“东网加密”、“乡村通达”、农村公路联网、“黄金水道”、运河延伸等工程,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
从西部的临安、淳安,到东部的余杭,消弭城乡界限的,除了便捷的交通,还有我们赖以生活的村庄与房舍。
“刚到路口,就如同到了花的海洋,黄的油菜花,红的桃花,远处是白的梨花,实在太美了。”让游客发出如此赞叹的,不是西湖边的某个公园,而是位于桐庐的阳山畈村。
坚持规划领先,突出地方特色的“风情小镇”创建工作,让这个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散发出了别样风情。如今,像阳山畈一样,正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风情小镇”项目共152个。
2009年,杭州出台意见,提出力争到2012年完成13.3万户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任务。今年夏天,全市已有28000多户农村住房完成了改造。萧山和余杭2区农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已经纳入了《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而5县(市)乡土建筑规划纳入《杭州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总体规划》。
【产业发展】
都市农业、旅游西进,不断挖掘的产业潜力
南有传化、北有森禾。这里说的是传化集团的农业高科技园区,这个占地面积为5000亩的园区,截至2009年底累计向社会提供2.8亿株蔬果嫁接苗和高档花卉。
几个简单的数字里,让人们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潜力刮目相看。截至2009年底,像传化这样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3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89家。
围绕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杭州划分了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大力发展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叶、节粮型畜禽、水产等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桑、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在城乡之间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
每年春节之前,去逛杭州农产品迎新春大联展是不少马大嫂的必备节目。从竹笋节、迎新春大联展到开茶节、山花节,目前,仅市本级每年举办或参加的各类农业会展现场交易额保持在2亿元以上,合同金额在20亿元左右。
秀丽的山水,带给农民的不仅是农产品,还有源源不断的游客。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园区(点)总数达394个,经营户2896户。每年,农家乐接待游客保持在1300万人次左右,经营收入超过12亿元。
2001年,我市开始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加强旅游线路整合,全力打造包括西湖、“两江一湖”风景区在内的黄金旅游线,加快形成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的局面。
2003年至2009年,全市13个区、县(市)的旅游项目资金累计接近3亿元, 一座网络化大都市的理想拨付给萧山、余杭和富阳、桐庐、建德、临安、淳安的资金与6个主城区的比例约为6∶4。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医保,让城乡居民共享品质生活
晚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是45岁方妙云的上班时间,本月开始他就是三墩镇山联村的夜间巡防员了,这是杭州市劳动部门专门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开发的公益性岗位。
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城市必须统筹城乡就业。从2005年开始,我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当前,我市本地农村劳动力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介绍补贴、农村劳动用工和社保补贴等就业政策。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农村作为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的新阵地,提出了新的目标:到今年底,杭州要在全市所有农村行政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室,培训10万农民和1万农村实用人才,分层次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农民技术员、种养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5支队伍。
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在一直努力的。2003年,杭州实施了征地农转非人员“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别是2007年底,按照“城乡统筹、全民共享、一视同仁、分类享受”的总体思路,出台了《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市委〔2007〕42号)和《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市委〔2007〕43号),建立了“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个月前,一份新发布的《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修订版)再次让杭州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办法规定,杭州取消迁入五年后才能参加医保的限制,并且,所有杭州市区农村户籍居民都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同时,对于困难村和困难群众,我市相继实施了“49100”帮扶工程、“联乡结村”创建活动、“低收入农村奔小康”工程等。2009年,结对农村人均年收入达3257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城乡社会发展】
四力合一,引导城市优质资源“下乡”
“几年前,我们作为薄弱学校和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结对接受帮扶,现在我们又和桐庐县合村中心小学结对,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了。”富阳市永昌镇第二小学校长自豪地说起了城乡学校结对带来的变化。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党政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创造力“四力合一”,鼓励和引导城市文化事业向农村延伸。在教育方面,目前我市组织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有336个,667所学校加入共同体。城区学校与淳安、临安等偏远、薄弱学校结对,已悄然形成“蝴蝶效应”,带动优质教育向偏远乡村辐射。
另一项政策给农村孩子上学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到今年春节,全市有68.4万名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累计金额1.78亿元。
与上学一样受人关注的,是看病。杭州在各县实施了县级医院综合提升工程,并开展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至2010年6月底,全市共建有农村乡镇卫生院148个,村卫生室677家,基本形成“15分钟卫生服务覆盖圈”。
“都说城里在搞社区公共服务站,把公共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没想到没隔多久我们农村也有了。”从去年开始,西湖区52个村、社都将陆续启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工作。像西湖区一样,我市大部分农村社区都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市共建成示范性社区服务中心200个,开展社区自助互助,引进市场化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一揽子”服务。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3个区、县(市),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片绿”
位于天目山东侧的临安市太湖源镇临目村,是一个有着800多人口的山清水秀的村庄。2009年,该村开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创新示范工程。其中,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草坪灯等一系列清洁能源的推广,该村每年可减少非清洁能源消耗89.7吨标煤,年总收益可达7.2万元。
农村的发展,如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临目村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围绕“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的目标,我市编制了《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市委发〔2004〕18号)、《杭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等多项规划,深入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工作。
水,是生态建设的第一要务。从2003年到2009年,我市大力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全市共改善190.26万农村人口饮用水,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
此外,全市有890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专项治理,累计关停并转迁小造纸、小水泥、小化工等低小散污染企业214家,主城区及各县(市)均已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各中心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建成,全市累计建成日处理能力5000吨以上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5个,处理能力达到268万吨/天,镇级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1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81%。
2005年,我市还出台了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2009年增加到6000万。
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为杭州城乡生态建设带来的成绩是显著的——目前,我市13个区、县(市)已经全部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片绿”。
此外,围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我市立足农村改革发展实际,以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先锋工程”建设为主载体,深入开展“领头雁工程”、“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等活动,强组织、抓班子、带队伍、固阵地、创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村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党建为龙头的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形成,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村党员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记者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