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农村,虽然已推行火化很多年,政府统计的火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实际上,那里的土葬现象近些年越来越普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以前建的骨灰堂后来基本都被拆掉了,被规划成了宅基地或被承包了出去。村里死了人之后,一般都得“葬”两次——先火化,再“大棺套小棺”埋进坟里。
不久前,本族一位婶子过世,因为村里的骨灰堂几年前就被改成了养猪场,所以家人只能买棺材土葬。他家庭条件不太好,只能自己拉着棺材去火葬场。到了火葬场,工作人员告知要先选骨灰盒——价格最低的也近千元。他们最终选了一个最便宜的骨灰盒,加上火化费共交了1600元才拿到火化单火化。
只要有了火化单,再往哪里埋就没人过问了。叔叔觉得村里的集体墓地风水不好,于是选定了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当做墓地。紧接着,按照日渐兴盛的风俗,叔叔家要请族人吃喝几天,还要请吹鼓手、表演队让婶子“入土为安”。虽然我们有意识地给节省着办,最终还是花了1.8万元——这是他们全家种地3年的收入。
在农村,死了人如果还得“大棺套小棺”,既没有实现节省土地的目标,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这在我们这里却是大多数人的无奈选择,因为再也无处安放骨灰——骨灰堂没有了。为什么建起来的骨灰堂又消失了?这源于地方政府“重心”的转移,只抓火化率,不再关心怎么葬。
当然,这也与村民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有关。火葬刚推行一段时间,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就在火化后再装棺土葬,后来还有一些人把放在骨灰堂的骨灰盒也取出来重新安葬。时间一长,骨灰堂利用价值不高了,村里还要承担看管费用,所以干脆动员那些家境不好愿意存放骨灰的户也把骨灰取走,将骨灰堂拆了或卖了。
紧接着,镇政府又出台了不公开却家喻户晓的“政策”——只要缴纳数千元的“免火化费”就可以不火化,直接土葬。“免火化费”交到镇政府,没有正式收据,只能保证镇政府不再追究。如果被上级查到,钱不退,还得罚款火化,一切后果自己承担。
火葬改革变质走样,农民的殡葬负担越来越重,曾经在耕地里消失的坟头再次遍地开花,真不是一个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