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就业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曾任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劳动部国际合作司司长、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女工问题特别顾问和首任性别平等局局长(1994年-2004年)。
“可持续的城市化是中欧合作的新起点!”曾经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翻译明星张幼云在主持“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2013)开幕式时如是说。作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近些年来,她一直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城市化,关心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等问题。为此,本刊就中欧在城市化领域的合作机会、可持续的城市化以及农民工等话题与张幼云老师对话交流。
城市化:中欧合作的新起点
《城市化》:中欧之间的合作空间在哪里?
张幼云:中国和欧洲都处在各自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都面临新的挑战,正在积极探求可行的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实现新形势下的各自和共同的新发展。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世界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脆弱。我们更加相互依存,因此,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合作,需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寻找新的动力。无疑,可持续的城市化是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开发的领域,双方开展互利双赢合作的潜力很大。
2011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了欧盟,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签署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是一个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承诺,为双方未来在城市化领域的合作明确了方向,也为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17世纪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过去300年发展进程中,欧洲国家在城市特色、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人居环境、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以及城市体系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我国现在处在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虽然我国国情与欧洲不同,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避免我们少走弯路。
《城市化》:您如何评价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
张幼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2011年,我国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51.27%,首次越过了50%,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英国早在1850年、美国在1920年、法国在1931年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70%,中国要达到70%的城市化率,实现全面的、持续的城市化还任重道远。
今后20年内,中国还将有2亿多农民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再加上近年来已经进入城镇但还没有完全市民化的农民,未来全国将有4亿—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很显然,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相比的。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讲,中国的城镇化不仅关系到中国,而且对世界也将产生影响。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有数据说,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就将有1300多万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就将拉动相应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也就会更多。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不仅为我们也为其他推动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市场。我们希望欧洲企业充分认识并积极抓住这个机遇。这将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也为欧洲尽快走出债务危机加快经济复苏做出贡献。我们希望中欧双方在政府、企业的公民社会都来积极推动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以期取得多赢的结果。
城市化应关注农民工
《城市化》:您觉得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目前我们最应该关注或应该着手解决哪些问题?
张幼云:城市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我国有自己的国情,我认为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特别关注人的城市化。现在我们按照城镇户籍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与国家统计部门按照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两者之间相差17个百分点。我国13亿人口中的17%就涉及2亿多人,也就是现在已经转移进城的2亿多农民工。他们人进了城,但由于二元结构,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收入少、工作环境较差的工作,社会保险程度低,或者根本覆盖不到,孩子上学有困难,其他公共服务如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都要妥善解决。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要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推动社会公平、公正,使我们的老百姓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平等地享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均等的公共服务,都能平等地参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享有发展的成果。当然,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成为建设绿色低碳城镇化,以及就业增长型和创业友好型的城镇化的过程,从而推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要低碳、绿色、环保
《城市化》:参加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您有什么切身感受?
张幼云:中国和欧盟都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可持续的城市化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欧洲而言都非常重要。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尤其是在资源、环境、生态以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目前中国城市在人口与就业、土地资源的供应、能源与水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均等化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在2011年开始执行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推行可持续的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要走低碳、绿色、环保之路,这正在成为广泛的共识。
《城市化》:国外在可持续城市化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张幼云:如今,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出行成本高等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上,我参加研讨的“治理模式的演变与培训和传播”论坛上,有人曾讲到静态交通的发展以及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在研讨中,不少参会者认为,要解决交通拥堵及停车难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从技术角度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也要从转变生活方式着手。
现在全国机动车大约有2亿多辆,在城市排名中,北京市位列首位,机动车保有量是500多万辆,今后5年还要增加100万辆。建设和增加停车场只是被动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市民共同参与,优化和鼓励低碳绿色环保出行。
前不久,我到在日内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到达日内瓦国际机场后,我从行李领取转盘边设置的一台售票机中领取到一张从机场到城里的免费火车票,80分钟有效。到了办完入住手续后,服务员除了给我房间的门卡外,还给我一张免费的日内瓦公交卡,告诉我,我在日内瓦住旅馆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全部免费。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丹麦,国富民不奢。丹麦人很骄傲地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自行车王国,38%的丹麦人将自行车作为他们通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很多官员也是骑车上班族。
我们确实应该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和环保,改变生活方式。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