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古树才是一个城市里真正的原住民
时间:2013-11-03 17:30:04  来源:中国网  作者:魏青 

    广西柳州市鹿寨县拉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腹地,一棵胸径2米、胸围6米、树龄306年,名为喙核桃的“树王”被人偷走,欲以百万价格卖给贵阳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此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督办案件。最后,广西森林公安辗转3000多公里,最后在贵州省贵阳市找到了“树王”。10月31日,广西森林公安将被盗树木护送至柳州,并种植在柳州市马鹿山奇石公园。(《南国早报》11月2日)

    作为国家二级古树的“树王”在被人偷走后还能够失而复得,要感谢广西森林公安为保护“树王”和古树名木事业所做的艰辛努力,是不幸中的万幸,是坏事也是好事,失去的才知道珍惜,如何保护好其他的古树不至于被盗、被损坏,值得举一反三。

    因为管理的疏忽,造成了“树王”被盗,公安机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才破获了案件,如果当初对古树的保护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和尽心,就不会发生后来的社会各方的大动干戈,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建立健全古树保护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按照规定,古树分别经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认后,按有关规定设立标志牌,标明树木名称、科属、编号、树龄、保护级别,落实养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处于城市繁华闹市或者公园等地的古树,落实养护责任单位、责任人也许不难,但是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古树名木,养护责任人为村民委员会,就需要划定专人,落实看管和管护责任,更需要调动管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还有一些古树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或者山里,对这部分的古树保护更需要费心费神,因为远离城市和集镇,很偏僻,更容易被盗,这就需要和附近的村子和以及驻地单位等达成保护协议,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下,科学、合理和人性化地开展野外的古树管护和保护工作,不留古树管理的偏僻死角。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树和古树进城,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楼盘营销的手段,在一些豪华楼盘,古树名木成为炫耀和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和标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购买到古树名木,和偷盗团伙狼狈为奸,助长了偷盗古树名木的坏风气,而一些古树名木由于对城市环境不适应,根本活不了,造成了浪费,大树和古树进入开发商的楼盘,也是一种楼盘的奢华行为,作为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开发商随意引进古树名木的做法,从源头上遏制偷盗古树名木的行为。

    “树王”侥幸回归,园林部门对其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特殊管理和呵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善待“树王”容易,善待其他的古树名木难,更应该像爱护“树王”一样爱护其他古树名木,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所有的古树名木都值得积极呵护。

    古树与其说是树,倒不如说是一棵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活文化遗产,任凭世事变迁,斗转星移,古树岿然不动,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诉说着沧桑变迁,尽管曾经饥饿,曾经干涸,曾经风霜雪雨,但是古老的身躯依然支撑着生命的张力,和生生不息的人并肩生存,从这点上说,古树伟岸的身躯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指引。

    在城市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对待古树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城市本身由原始村落演变而来,古树本身就是城市的原著居民,是我们的另一个祖先,敬重古树,就是在提倡一种敬畏生命的古老理念,人不能忘根,城市更不能忘古树之本,城市因为有了古树,恰好说明祖先和我们还在感恩。

    对待古树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过去,我们一说到文物,马上就会想到古建筑,古树也是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说古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古树不但有活生生的生命,更有灵性,不仅是古树的灵性,更显示了人和城市的灵性,善待古树,就是善待我们悠长的历史文化。

    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有没有文化割裂感,不仅要看辉煌灿烂的文物遗留,还可以从古树上感受出来,古树沧桑的枝杆和树皮上,分明就写下了最权威、最厚重和最生动的文化,古树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者。

    古树,才是一个城市里真正的原住民,驱赶原住民,我们要三思而行;不得不挪动时,我们要慎重;要砍伐时,我们需要深刻的道歉,假若古树给道路让道,城市虽然不会因为少了一棵古树而少了现代风采,但是的确少了一位沧桑的“老居民”。对待绿荫如盖的古树,我们真的需要从心里仰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