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再创辉煌
时间:2013-09-20 11:50:27  来源:环球网  作者:唐淳风 

  国际社会那些天天盼望中国衰落的人们,做空A股、唱衰中国经济的闹剧越演越上劲了。他们以为凭借着颠覆别国的能耐,要把中国经济搞得像前苏联垮台时那样一落千丈也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西方列强损人利己、不断破坏搅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很难长期支撑。如果没有拉动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走出低迷的强大引擎,全球经济都会有一个很长的徘徊期,在徘徊期间难免不出现方向模糊、市场萎缩、失业增加、增长减速、信心受挫、社会燥动的局面。因此,寻找拉动全局增长的引擎,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面前有没有这样的强大引擎呢?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城镇化”建设才是适合的引擎。我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过三大前提:

  1、“干线”周边城镇化

  我们构思的“城镇化”,不是大城市的增容和扩张,而是选择合适的县、区小城镇—--农村的传统集居、集市村镇,按10-20万人口的城市发展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农村的商业建设、医疗文化建设、居住环境建设城市化。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存发展水平,拉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那么建设城镇的选址有没有条件呢?有,第一是要交通方便,如果与外界的交通干线都没有,靠一两条机耕路翻山越岭与外界来往,那就没有办法发展了;第二是要有足够的水源,如果没有大的河流作水源,单靠小河小溪,连生活用水都提供不了,也是不行的;第三是物流供应源方便不方便?一座城镇的生产、生活物资如果没有便利的供应源头,建了也很难发展;第四是能源供应通道便利不便利,电从何来?煤从何来?石油、天然气从何来?是否足够供应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这里所指的“干线”,其实是包含水源、物资、能源和交通的“生命线”。离开了起码的“生命线”,所谓的城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小打小闹的集市”要完成“生命线”的建设是需要投入的,这个投入,本身就是拉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引擎。我们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条“生命干线”的建设。哪怕不建城镇,要使广大农民摆脱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环境,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水源、物资、能源、交通干线去为他们提供生存发展上的便利。单是启动全国农村“生命干线”的建设,就足以拉动全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也只有以“生命干线”为核心来建设广大农村的中心城镇,才会出现沿“生命干线”衍生出来的一条一条的“城镇链”,使城市布局走向合理化,全局化。而不会在一个地方出现城镇扎堆的给梳理和维护带来深刻矛盾的“城镇群”或爆炸性扩张的“超级大城市”。避免交通拥堵、地价如金、就业困难,矛盾丛生的“大城市病”无限蔓延。甚至应考虑出台,“城镇化建设,不是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规定。避免别有用心的人们借机圈占城市周边的可耕地用于投机敛财,或产生其他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2、城镇周边产业化

  城镇化建设,不是居民区建设,更不是房地产建设,不是建些城市居民住的楼房将农民招进来住就行了。农民住进来了吃什么?喝什么?凭什么养家糊口?到哪去就业?维护城市运转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都是首先就应该打好基础的!换言之,即便你交通方便,“生命通道”健全,没有可供就业的产业,也是不能建城镇的。城市本身就是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和商业化的集中发展,就不会有人口朝那里集中,也就形成不了城市。今天你要建城市,离开了这两大基本要件还是不行的。因此,一个地方要建城镇,先得在它的周边发展一些产业,先吸引人来就业,才能壮大成城市。我们所指的“城镇周边产业化”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农、林、牧、副、渔业深加工和市场化;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市场化;民生需求的深化开发;工业机械和高科技手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的普及化、便利化,都是取之不尽的产业资源,也都是便于农村小城镇开发的具体产业。有心去发展它,无需对外招商引资,也能发展很多产业,关键看你是不是把它当回事去做。如果谁都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获益,不去作艰难的产业开发,那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在某些政策的规定和激励下,大家都去开发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具体产业,那就等于又多了一个巨大的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如果我们能把“城镇周边产业化”作为批准建设城镇的基本条件,辅以经济手段激励适合城镇化开发的区域发展产业,它将从根本上拉动城乡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

  3、农村经济企业化

  还有一个看似与城镇化建设无关的问题---城镇化后农村经济怎么发展?所谓城镇化,其实就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居民化。问题是,当农村的人口都跑到城里去了,那农村的田地谁来种?土地交给谁?我们总不能通过农业人口“城镇化”将农村土地“闲置化”、“荒漠化”吧!

  记得2003年初,我曾给朱镕基总理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谈《入世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问题,据说他批给了即将接任的温副总理。报告中谈的主要就是“农村经济企业化”。当时没有城镇化的压力,但入世以后,农村经济面临国际竞争,如果不走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连自保都难,更别妄谈参与国际竞争了。所谓“企业化”其实就是“法人化”“商业化”,而不是现在的“行政化”“个体化”。试想一下,一个农民、一个村组,甚至一个乡镇,连法人资格都没有,怎么与外界签商业合同和合作协议?不能签合同、协议,你的产品怎么销售?技术怎么引进?出口怎么经营?怎么与国际对手展开竞争?也许有人会说,那现在农产品不是也卖得好好的吗?是的,农产品是在卖,但不是农民在卖,是中间商和“二道贩子”在卖。他们通过压价收购,或区域包收,以接近于成本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得农产品后,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卖给城市居民。既剥削了农民,也勒索了市民。使得城市居民不堪重负,而农民群众又得不到实惠。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农民们驾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基本功能,无法自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只能揣摩投机商的心理和需求,一旦揣摩错了,就会出现烂在田里无人收购的悲惨局面。导致农民对前途失去信心,干脆抛荒不种地的现象不断增多。

  如今要搞城镇化了,号称一年要让2000—3000万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也就意味着每年都会增加2000—3000万农民没法再回去种地了。那些闲置下来的土地怎么办?在粮食已经无法自给的情况下,如果再大量抛荒土地,我们的国家将走向何方?

  这正是我十年后重提“农村经济企业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每个县都有三四个种植业公司、养殖业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资源开发公司、地方特色产业公司、农业机械化施工公司,用机械化的施工手段,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去经营当地的土地、山林、水面和资源。那就等于将分散经营的、手段落后的、无序发展的农村经济捏成了拳头,实行集约化的有序发展的科学管理。既能节省出大量的劳力,也会大大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确保我国农产品供应水平的快速提高,避免出现受制于人的战略危机。

  也只有企业化了,它的农产品才能直接进行“农超(与超市-零售市场)对接”;工业原料和资源才能直接与需求单位签约、包销。既能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也能增加经营决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广大农民可以先将土地入股,然后加入相关企业,由过去的个体劳动者,转型成农业企业的正式职工。这样既不会因为农民转为了城市居民而导致土地抛荒,而且还能方便邻近城镇的就业。每个中心城镇有了这么一批涉农企业,不但有了财政支柱,还能缓解居民的就业压力,发展起来就如虎添翼了。

  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拉动农村经济走向繁荣;才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才能带动新兴城镇的健康成长。一旦农村经济由现在的低迷和停滞状态走向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它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占比,将会迅速增加,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引擎。如果再加上“生命干线”建设和“城镇产业化”的拉动作用,整个城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经久不衰,全面拉动的最大引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