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百名农民拿绿卡的借鉴价值
时间:2013-08-02 09:55: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毕舸 

  月入两三万元,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屋外绿草如茵空气清新……凭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山东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后楚庄201户里有25户在澳大利亚“打洋工”,拿到了绿卡。

  这样的新闻,会让很多国人羡慕,更恨自己没有掌握一门电气焊手艺。虽然这条新闻不能证明澳大利亚或者其他国家,对于国外劳工有着无限宽松的迁入环境。电气焊手艺恰恰是澳大利亚急需的技术性工种,而百名幸运的农民正好抓住了机会,现在即使是靠电气焊移民也没有这么容易了。但这一新闻依然有着足够的社会价值,起码对于未来中国的户籍改革来说,有着至少三层可供借鉴之处:

  首先是要矫正扭曲的人才观念,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澳大利亚对于掌握电气焊手艺的农民工敞开大门,是对人才更高层面的界定。国内许多地方也在推行人才引进政策,但往往局限于狭义上的人才概念——就是所谓高学历、高收入、高纳税的三高群体,而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不屑一顾。实际上,城市所需要的人就应当被归于人才。已经有部分城市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经济最发达的深圳市就曾经出台达到一定资质的服务员可入户的政策,但其范围与数量依然偏窄偏少。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技术性蓝领的制度歧视,导致人才供应出现市场缺口,年轻人不愿意读技校职高,大学生不想从事高级技术蓝领工作,结果就是地方政府所倡导的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商贸业等出现人才荒。澳大利亚的故事提醒我们,许多国家正在与我国争夺技能人才。

  其次,以民为本的政策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对于人才,引进来难,留住更难。百名山东农民之所以扎根澳大利亚,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有为民着想的种种举措,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不仅是将劳动者当成纳税人,更有着制度上的积极回馈。而国内不少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让人感觉到明显的功利化色彩。比如设定的纳税额门槛,就是典型的经济量化标准。不少人才像候鸟,比较着各地的政策优惠,哪里好就在哪里呆一阵子。城市对人才能留人却无法“留心”。

  最后,政府坚持依法治理,才能促进人才的长远发展。澳大利亚等国家,无论政府如何换届,但保护公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宗旨没有更改。而国内不少城市,无论是包括人才引进在内的户籍政策,还是其他公共政策,总是朝令夕改,今天拍脑袋要搞高新产业,就不惜巨资补贴试图引进几个院士,明天发现服务业成了发展短板,就赶紧出台高级技工引进措施。人才会担忧在这样的城市,承诺过期就不予兑现,身上的紧缺标签一旦遇到阶段性过剩,就成为无人理会的弃儿。其实很多时候,精英人才需要的恰恰不是特殊待遇,而是一个可预期的法律温室。

  所以,我们的人才引进及户籍政策何时改变城乡二元对立等制度弊端,走向尊重公民权益、政府守位而不越位和缺位的法治环境,何时就能让国人不必羡慕有绿卡的农民工。

(原标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