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可持续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城市化
时间:2013-06-04 11:04: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刘金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城市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加凸显,既是环境资源问题的高发地和社会矛盾的集结场,又是引领和带动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支点。可以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急需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策源地,是对自然地理空间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生存聚落系统。相对于城市而言,村落似乎是人类的原籍;相对于村落来说,城市是人口集聚的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新家。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新历史时代,城市迅速增多增大,城市化率大幅攀升。世界城市化率19世纪初仅为3.9%,20世纪初提高到13.7%,21世纪则呈现出狂飙突进的势头。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48.9%,2007年突破了50%,2010年则攀升至67%。目前,世界上已有近40亿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已成为更加适宜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自我完善的美好家园。只有深刻理解城市是人类家园这一本质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美国著名城市史学者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指出,集聚效应和系统效应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现代城市建立在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专业化基础之上,高度分工和高度协作带来高效益,使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和生产力源泉。现代城市的社会组织发达,社会结构复杂,人际关系多元。城市还是文化的容器,集中了各类社会精英,是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

  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密切依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从环境看,城市选择并依存于较为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区位,以大量、密集的人工设施高强度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可以说,城市人工环境的工程化程度愈高,以现代科学技术对环境容量的人为提升度愈大,那么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就愈脆弱,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愈尖锐。从资源看,城市是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节点、流通枢纽、转换中心和终极消费地。城市运营所需的大量资源由城市外部提供,尤其是由周边腹地供给。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城市吸纳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城市利用和转换资源的效率,是构成现代城市经济素质和比较优势的基本要件。

  只有当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相协调时,城市系统才能发挥最佳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总之,城市是一个要素多元、结构多重、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假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协同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效能化水平不能相应地予以提高,城市发展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各种类型的城市病。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大量而深刻的。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发展的当下特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率30%~60%之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期。这是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和问题比较集中的敏感时期,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和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特殊时期。

  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统筹考虑当下发展和今后发展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构建生态型城市。工业化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城市生活疏离自然界、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一位苏联生态学家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后,较短时间内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和推广。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仅仅是指传统的自然生态,而是一个内蕴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概念。建设生态城市也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国内很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和发展模式。笔者认为,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工作切入点,使之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突破口。

  其次,打造经济高端化城市。经济高端化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占据产业结构和价值链高端的城市。一个城市要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带动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改造和转移替代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现代新兴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业体系,重点强化外向化服务功能。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要率先形成服务业占主体、外向化服务产业和功能比较完备的高端化、服务化城市经济结构。

  第三,建设数字化城市。自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数字城市概念迅速成为一个世界性热点话题。国内众多城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城市的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会极大地调整、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对于城市加强对内对外的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系统集成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建设创新型城市。世界公认的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4条基本标准为: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按照上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标准体系衡量,国内大多数城市都与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建设创新型城市,既要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环节,又要积极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以及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系统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把城市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根本途径。

  第五,建设文化特色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根基。一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文化特色弘扬和再造的过程。一般而言,城市文化特色外现于城市的品牌形象,内化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只有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发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资源,认知和传承城市文化传统,重塑和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才能实现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第六,建设低碳化城市。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基础上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大量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城市,采用低碳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笔者所理解的低碳城市,是指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是对城市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以及居民生存发展观念进行革命性变革,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等措施,加大降低碳排放力度,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建设低碳化城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