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4-14 13:00:19
来源:人民网 作者:裘晋奕 何燕妮
重庆晨报讯 (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何燕妮)为了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曾任《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的美国人何伟(彼得·海斯勒),出版了《江城》、《寻路中国》等系列纪实文学作品。其中《江城》一书,更是源自何伟在涪陵2年的支教经历。如今,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万千工厂里的打工女孩,何伟的妻子张彤禾出版了新书《打工女孩》。近日,重庆晨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远在埃及的这位华裔女作者。
新作 关注底层年轻女性
早在9年前,张彤禾就开始考虑写中国的民工潮,并于2008年出版了《工厂女工》一书。《打工女孩》是张彤禾关注中国打工人群的第二本书,
“这个话题很多人写过,大都将重点放在工人所受的虐待和伤痛。”而张彤禾想知道“他们起初离开家是什么样的感觉,城市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张彤禾说,丈夫何伟给了自己很大的影响,“尤其他的第二本书《甲骨文》以及他在《纽约客》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间发掘出戏剧性。”
不过在张彤禾看来,她的视角与丈夫完全不同。“在《寻路中国》里,他写了浙江的一个小工厂,但重点关注的是小老板、技工、工厂的工作,而《打工女孩》里我关注的是底层的年轻女性。”
“整个中国民工阶层都被媒体、尤其是外媒描述为受害者,近乎奴隶。我想展示这些人虽然年轻、穷,但有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毅力和抱负,幽默和人性,他们跟你我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张彤禾表示,新作不是写给特定的读者,只是写给那些想要了解工厂打工者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看看。”
采访 与打工女孩同吃住
为写《打工女孩》,张彤禾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采访,甚至和两个在东莞工厂打工的年轻女孩住到了一起。这两个女孩名叫陆清敏(音)和吴春明(音)。“我在东莞租了一个单间,每月我从北京的家飞过去和她们待几个星期。和她们一起做她们要做的任何事情:坐公交车去看朋友,吃便宜的面条,不上班时去公园散步。我还陪春明去一个涂料公司做销售,参加直销公司的培训……我想跟她们一样生活,更好地了解她们的生活现状。”
张彤禾说,在自己关注的东莞,遇到的大多数女工都在生产手袋、手机、电脑配件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工厂里,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特点:像做阿姨和家政的女工通常年纪较大,没受过什么教育;有的女性和丈夫一起出来,有的和孩子一起,大多开小商店或小饭馆。
张彤禾讲述了一个她至今难忘的场景,书里有一章她写到一个大型鞋厂和在那里工作的年轻女工。有一个下午她和女工们一起吃晚饭。“一个女孩问我:‘你从北京来这里是坐火车吗?’我说不,我坐飞机。她说:‘我在想象要是过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她闭上了眼睛,想了一会儿,睁开眼说:‘下辈子吧’。”
“我记得那一刻她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世界之间有着巨大差距。但多数时候,我觉得我和这些我熟悉的女工是亲近的;我们有很多话讲,她们也没考虑我们之间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最令我动容的地方,她们以开放大方的态度接受了我并向我展现她们的生活。”在邮件中,张彤禾用英文这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