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居住证挂钩信用记录不妥
时间:2013-03-30 13:41:18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王琳 

    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寄住人员,只要拿着《居住证》就可享受申领驾证、子女就学等“市民待遇”。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辽宁省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办法》,通过政策法规的方式对“市民待遇”予以保障。

    “居住证”并非辽宁的首创。早些年,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也都有相似的政策推出。但是,辽宁的“居住证”制度,在适用人员范围、享有福利范围等方面,相较之前的地方实践都有很大扩展。从民生保障的角度观察,这一制度体现了改革的方向,应予肯定。

    流动人口也有了“市民待遇”,本是一条利民的好消息。遗憾的是,这一制度中的罚则却引发了不少质疑。因为“办法”将《居住证》的申报、领取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绑定在一起,使得一个“赋权”的政策兼具了执罚的功能。

    比如,“办法”明确,“寄住人口不申报寄住登记或者流动人口不申领《居住证》的,由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责令其改正,限期补登补领;逾期仍不补登补领的,作为个人不良信用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尽管这里的“信用罚”必须以“责令改正仍不补登补领”为前置条件,看上去执罚相对宽松,但仍有网民认为,强令领证是“良民证”的再现。作为“赋权”的“市民待遇”,本是政府的义务,而非流动人口的责任。若强制推行难免让人怀疑,这一政策的初衷究竟是保障基本民生,还是方便治安管理?若是前者,主动权理当属于流动人口——权利可以接受,也可以放弃。

    理想化的状态,是政府充分实现其承诺,让主动登记的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这样一来,经由口耳相传,定能打动那些本有怀疑甚至抵制情绪的人群。主动申领,较之强制登记,也将大大减少政策的执行阻力。

    质疑声浪最大的还在用人单位和房屋出租人。“办法”规定,“寄住人口不申报寄住登记或者流动人口不申领《居住证》的,以及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服务机构、房屋中介服务机构、房屋出租人,以及旅馆、医院、学校、培训机构、救助机构等谎报、瞒报或者未按时报送相关信息的,将作为企业或者个人不良信用行为,记入企业或者个人信用档案。”让这些义务主体颇感困惑的是,如何认定“谎报”“瞒报”?被雇用人或租房人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因用人单位或房屋出租人未能识破而上报,这是否属于“谎报”“瞒报”?

    一个新出炉的制度,自然不可能尽善尽美。批评和质疑不是要阻碍改革,而是要帮助制度在改变中逐渐完善。1958年颁行的《户口登记条例》,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已不适应时代要求。辽宁等地积极推行“居住证”,难能可贵。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释疑和改良都是必不可少的回应方式。期待辽宁居住新政能在争议中走得更好、更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